“肿瘤标志物CA724超标40倍,我是不是得了癌症?”62岁的张伯攥着体检报告,手心直冒冷汗。他赶忙连续做了胃肠镜、CT、PET - CT等一系列检查,甚至停掉了儿子买的“灵芝孢子粉”。一段时间后,指标竟逐渐恢复正常。 ...
“肿瘤标志物CA724超标40倍,我是不是得了癌症?”62岁的张伯攥着体检报告,手心直冒冷汗。他赶忙连续做了胃肠镜、CT、PET - CT等一系列检查,甚至停掉了儿子买的“灵芝孢子粉”。一段时间后,指标竟逐渐恢复正常。这场虚惊,如同揭开了一层神秘面纱,让我们看到了肿瘤标志物筛查背后隐藏的真相——它可能会误导所有人,无论是健康人还是癌症患者。 2024年,国家卫健委在《肺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方案》等文件中明确指出:不推荐肿瘤标志物检测用于癌症筛查。 在结直肠癌的筛查建议中,也未提及关于肠癌的肿瘤标志物筛查。 这一结论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大量临床数据和医学共识得出的。 一、卫健委“不推荐”的背后:肿瘤标志物的三大缺陷 1. 灵敏度与特异性“双低”:漏诊与误诊的双重陷阱 理想的肿瘤标志物应该具备这样的特性:只有癌症患者体内的指标会升高,而且指标升高就意味着一定患癌。然而,现实情况却与理想状态大相径庭。 假阳性率高 炎症、妊娠、药物,甚至一些补品(如灵芝孢子粉)都可能导致肿瘤标志物指标异常。张伯的CA724飙升,正是补品惹的祸。 假阴性率惊人 在早期癌症患者中,70%的CEA(肺癌标志物)和30%的AFP(肝癌标志物)可能处于正常水平。曾有一位32岁的肠癌患者,因肿瘤标志物正常而拒绝肠镜检查,最终确诊时癌症已发展至晚期。 灵敏度不及其他方式 在肺癌筛查中,低剂量CT可降低31%的死亡率,而肿瘤标志物检测仅能发现中晚期病例;结直肠癌筛查的金标准是结肠镜,其灵敏度超过95%,而粪便DNA检测的假阳性率仍高达15%。 2. 临床价值“错位”:它更适合治疗监测,而非筛查 肿瘤标志物的真正价值体现在疗效评估与复发监测方面。例如,化疗后CEA持续下降,提示治疗有效;术后AFP升高,可能预示肝癌复发。但当它被用作筛查工具时,却连“及格线”都难以达到。正如丁香园曾报道:“肿瘤标志物正常≠没癌症,异常≠患癌症”。 3. 资源浪费:筛查成本高,替代方案更优 一次肿瘤标志物检测费用数百元,而低剂量CT、结肠镜等“金标准”筛查成本更低,且能直接发现病灶。卫健委曾做过这样一笔账: 用肿瘤标志物筛查1000人,可能发现2例癌症,但需要进一步检查80人; 用低剂量CT筛查同批人,可发现5例癌症,仅需进一步检查30人。 二、这些筛查方式才真正有效 1. 肺癌:低剂量CT是“金标准” 推荐人群 40岁以上,吸烟≥20年包,或有肺癌家族史者。 效果 低剂量CT可以发现直径<5mm的结节,早期肺癌5年生存率超过90%。 2. 结直肠癌:结肠镜 + 粪便检测 推荐人群 45岁以上,或有肠息肉、炎症性肠病病史者。 方案 一线方案:每5 - 10年进行1次结肠镜检查; 替代方案:每年进行1次粪便免疫化学检测(FIT),若结果为阳性,则立即进行肠镜检查。 3. 肝癌:甲胎蛋白(AFP)+ B超 推荐人群 35岁以上乙肝/丙肝患者、肝硬化者。 关键 AFP升高需结合B超检查,若发现≥1cm的结节,需进一步进行增强CT确诊。 4. 乳腺癌/宫颈癌:影像 + 细胞学联合筛查 乳腺癌 40岁起每1 - 2年进行1次乳腺钼靶检查,联合超声检查; 宫颈癌 21岁起每3年进行1次宫颈细胞学检查,或每5年联合HPV检测。 三、实用建议
结语:科学筛查,才是对抗癌症的真正武器 肿瘤标志物之所以具有“欺骗性”,源于人们对“一滴血查癌”的盲目执念。但医学早已证明:精准筛查需要的是低剂量CT的“透视眼”、结肠镜的“直接观察”。 卫健委的“不推荐”,并非否定肿瘤标志物的价值,而是划清了一道红线——筛查要精准,治疗要科学。 来源:梅斯肿瘤新前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