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罗氏都扛不住,中国IVD市场究竟发生了什么

解读 鹏哥
2025-8-18 15:31 368人浏览 0人回复
来源: 益道价值陪跑 收藏 分享 邀请
摘要

当全球诊断巨头罗氏发布2025年上半年财报时,一个令人震惊的数字跃然纸上:中国区IVD营收暴跌26%。要知道,这可是在全球医疗市场稳步增长的大背景下发生的。更让人意外的是,如果剔除中国市场的拖累,罗氏诊断部门的 ...

 当全球诊断巨头罗氏发布2025年上半年财报时,一个令人震惊的数字跃然纸上:中国区IVD营收暴跌26%。

要知道,这可是在全球医疗市场稳步增长的大背景下发生的。

更让人意外的是,如果剔除中国市场的拖累,罗氏诊断部门的营收实际上是增长的。

一个曾经被视为全球最具潜力的医疗市场,如今却成了跨国巨头财报上最大的"减分项"。

数据说话

一场"多米诺骨牌"式的连锁反应

三年轨迹:从繁荣到萧条的完整画像

让我们用中国IVD行业龙头迈瑞医疗的三年数据,来感受这场寒冬的威力:

•2023年:营收349.32亿元,增长15.04%,净利润115.82亿元,增长20.56%

•2024年:营收367.26亿元,增长5.14%,净利润116.68亿元,增长0.74%

•2025年一季度:营收82.37亿元,下滑12.12%,净利润26.29亿元,下滑16.81%

从高速增长到增速放缓,再到首次负增长,迈瑞医疗的轨迹完美诠释了整个行业的下行趋势。

更极端的案例是华大基因:从2023年净利润0.93亿元,到2024年巨亏9.03亿元下滑1071.68%),再到2025年一季度继续亏损。这种"断崖式"下跌,在中国IVD企业中并非个案。

时间差效应:政策冲击的三波传导

这场寒冬呈现明显的时间差传导效应:

第一波(2023年):63家中国IVD上市企业中,46家出现营收负增长,占比超过65%。同期,国际巨头的IVD业务仍在增长。

2023年中国IVD上市企业营业和净利润:

第二波(2024年):超过60%的中国企业营收负增长,多家从盈利转为巨亏。而罗氏IVD业务仍增长4.00%,丹纳赫增长2.19%

2024年中国IVD上市企业营收及净利润:

2024年国外IVD上市企业营收和净利润:

第三波(2025年):罗氏IVD下滑3.49%,丹纳赫下滑0.61%,雅培下滑4.10%。但关键是,它们的总营收依然保持增长:罗氏增长3.67%,雅培增长5.70%

2025年上半年国外IVD上市企业营收及净利润:

这个时间差清晰地揭示了政策冲击的传导路径:

本土企业→在华外企→全球业务

多元化vs单一依赖的生死较量

国际巨头的"减震器"效应

以罗氏为例,虽然其IVD业务在中国市场遭遇重创,但公司还有制药业务、其他地区的IVD业务作为缓冲。

即使2025年上半年IVD业务下滑3.49%,总营收依然增长3.67%

中国企业的"玻璃心"困境

反观中国企业,绝大多数收入都来自本土市场。迈瑞医疗2025年一季度总营收下滑12.12%,基本与IVD业务同步,说明缺乏其他业务线缓冲。华大基因更是典型,IVD业务下滑直接导致公司从盈利转为巨亏。

政策风暴:四重打击重塑行业格局

这场数据背后的"罪魁祸首",正是近两年密集出台的政策组合拳:

集采降价:2023年安徽化学发光集采平均降价54%,2024年28省联盟集采平均降幅50%。

支付改革:DRG/DIP覆盖率达70%,医院控费压力传导至检验科。

设备限购:"过紧日子"政策下,大型设备更新周期延长。

注册新规:准入门槛提高,中小企业合规成本大幅上升。

这四项政策叠加,构成了价格、数量、周期、门槛四重打击

洗牌中的新机遇

2025年的中国IVD行业,表面上看是政策重压下的"寒冬",但本质上是一次深层次的结构性洗牌。

从三年数据轨迹可以看出,这场洗牌已经开始分化:

有技术实力、产品差异化的企业依然能够逆势增长;而那些依赖传统模式、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则面临生存危机。

接下来的3-5年,将是行业的关键分水岭。能够适应新规则、拥有真正技术壁垒的企业,将在这轮洗牌中脱颖而出。

对于投资者而言,这既是风险,也是机遇。在行业最困难的时候,往往也是优质企业估值最便宜的时候。

毕竟,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关键是,谁能熬到春天?

来源:益道价值陪跑

0

路过

0

雷人

0

握手

0

鲜花

0

鸡蛋

本文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

推荐阅读
体外诊断网是宇翼科技旗下品牌,定位于全球体外诊断领域服务平台,我们追求及时、全面、专业、准确的资讯与数据,致力于为企业及用户服务。
  • 微信公众号

  • 微博账号

  •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