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四大IVD巨头中国区业绩大跳水,国产替代加速接盘!

解读 鹏哥
2025-8-15 16:31 83人浏览 0人回复
来源: 益道价值陪跑 收藏 分享 邀请
摘要

随着四大国际IVD巨头——罗氏、雅培、丹纳赫、西门子——陆续发布2025年上半年财报,一个不容忽视的趋势已然明朗:中国市场,正成为外资诊断业务最沉重的包袱。在全球整体营收仍保持增长的背景下,中国区业绩集体下 ...

 随着四大国际IVD巨头——罗氏、雅培、丹纳赫、西门子——陆续发布2025年上半年财报,一个不容忽视的趋势已然明朗:中国市场,正成为外资诊断业务最沉重的包袱。

在全球整体营收仍保持增长的背景下,中国区业绩集体下滑,IVD业务普遍承压

四巨头上半年财报

IVD中国区集体失色

罗氏、雅培、丹纳赫(贝克曼)、西门子2025年半年度业绩情况:

从半年同比表现来看,这四家企业全球业务仍有增长动力,但中国区的IVD表现却呈现同步“熄火”迹象西门子中国区诊断业绩增长主要依赖去年同期低基数,IVD仍旧受到集采执行影响。

尤其是罗氏,作为外资IVD的长期领头羊,中国区下滑高达26%,可谓重创。

集采打击精准“命中”

外资四强被迫“分蛋糕”

外资巨头在中国市场业绩的普遍滑坡,核心原因无疑是:大规模省际IVD试剂集采政策的落地

自2024年底开始,安徽涵盖28省市、涉及7.1亿人份的集采正式启动,平均降价幅度超过50%。免疫产品价格降幅甚至高达52%。此番集采不仅重塑了价格体系,也彻底改写了市场格局——利润空间收紧、定价权旁落。

谁接住了外资掉落的市场蛋糕?

以2024年安徽28省联盟集采为例

肿瘤标志物16项检测市场:

  • 集采前:外资占据60%,罗氏一家独大(37%),国产品牌占据40%
  • 集采后:外资合计丢失7%,其中罗氏–5%、雅培–3%、西门子–1%;唯有贝克曼+2%小幅反弹。

谁接住了份额?迈瑞+3%、安图+2%、国产企业总占比上升至47%,几乎实现市场对半分。

甲状腺功能9项检测市场:

  • 集采前:外资市场份额65%,罗氏占比32%,国产35%
  • 集采后:外资丢失6%,主要由迈瑞(+4%)、新产业(+1%)吸收,国产整体跃升至41%

综合肿标+甲功市场排名变动:

1. 罗氏 - 31%(虽仍领先,但份额下滑)

2. 迈瑞 - 13.7%(快速上位,实力逼近)

3. 新产业 - 9.8%

4. 贝克曼 - 9.3%

5. 雅培 - 8.7%

6. 安图 - 7.8%

7. 西门子 - 7%

8. 迈克 - 2.8%

9. 亚辉龙 - 2.1%

国产替代不再是口号,而是趋势。在肿标、甲功等主流集采品类中,国产企业正从“补位者”变为“挑战者”,甚至“接棒者”。

然而,这一趋势主要利好国内大型企业。集采无疑显著提升了它们的市场份额;但对中小企业来说,则是一场灾难——它们既无力在研发上与大企业抗衡,在价格和供应链方面也缺乏竞争力。

行业迷雾未散

政策不确定性加剧内卷

政策风向正快速变化,令整个行业的不确定性持续升温:

01 集采规则“反内卷”:最低价不再是唯一通行证

7 月 15 日,国家医保局在通气会上首次提出“稳临床、保质量、防伪标、反内卷”12 字原则;随后发布的《第 11 批国采文件》明确:

  • 取次低价为基准价,报价超过基准价 1.8 倍直接淘汰;
  • 恶意低价需公开成本结构,若无法说明合理利润来源,未来两年内禁止参加任何形式的集采。

这意味着过去“唯低价是取”的单一逻辑被打破,质量权重、服务权重首次被量化纳入评分体系——价格战正式向“技术+服务+价格”的综合价值战过渡

对 IVD 厂商而言,拥有溯源体系、冷链能力、院内驻场服务的头部企业将直接受益,而过去靠低价冲规模的小厂则面临出局风险。

02 DRG 2.0 上线:检验科进入“按病种付费”深水区

按照国家医保局统一要求,2.0 版分组方案 2025 年 1 月 1 日起全国执行,核心变化有两点:

  • 病组数由 618 个扩至 682 个,其中 632 个实行实际付费;
  • 特病单议比例由 1% 提高至 5%,对异常高费用病例允许单独结算。

在新的权重与费率下,三级医院检验科“成本中心”属性被进一步放大。以北京为例,2025 年版费率维持 20425 元/权重,但 33 个与集采耗材相关的病组不再因耗材降价而同步下调支付标准——医院必须靠减少不必要的检验项目来挤出利润。多家三甲医院院长在公开论坛透露,已将“检验项目阳性率”纳入科室 KPI,预计下半年常规化学发光项目用量再降 8%–12%

03 检验结果互认:区域“护城河”被削平

2025 年 4 月,国家卫健委、医保局等六部委联合印发《加快推进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实施方案》,要求:

  • 2025 年底前,所有省级三甲医院必须实现 50 种高频检验互认;
  • 2026 年 6 月底前,互认范围扩大到所有三级医院。

据全国临床检验标准化委员会测算,互认全面落地后,重复检测率有望下降 25% 以上。对 IVD 企业而言,过去靠“绑定一家中心医院、覆盖整个地市”的打法失效——只要另一家医院的报告被互认,试剂消耗量就会直接消失。

04 国际贸易壁垒:本土化从“选择题”变成“生死题”

  • 出口端:2025 年 5 月,D类器械的欧盟 IVDR 过渡期结束,无 CE 证书产品全面清退;
  • 进口端:中美贸易关税政策的不确定性,倒逼外资企业在华扩产。罗氏与苏州工业园区签署协议,首期投资 30 亿元人民币,扩建苏州诊断试剂及仪器生产基地,预计 2027 年竣工、2028 年投产

结果是:无论中资还是外资,都必须把产能、供应链甚至研发“搬进中国”。留给纯进口模式的空间,正在以季度为单位被快速压缩。

政策不再是“可预期”的慢变量,而是随时可能触发行业重估的快变量。集采规则、DRG 2.0、互认制度、贸易壁垒四大变量叠加,使得 2025 下半年开始,任何一份财报的“同比”数字,都可能因为一纸新规而在下一个季度失焦。

总结

四大外资巨头中国市场的集体“失速”,不是个别企业的战术失误,而是整个市场结构重塑的必然结果。未来的IVD赛道上,“谁能跑得更快”不再取决于品牌背景,而是看谁更懂中国市场,谁能在政策、价格、质量、服务之间找到平衡点。

国产企业的春天或许还不够灿烂,但寒冬已率先降临外资

来源:益道价值陪跑

本文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

推荐阅读
体外诊断网是宇翼科技旗下品牌,定位于全球体外诊断领域服务平台,我们追求及时、全面、专业、准确的资讯与数据,致力于为企业及用户服务。
  • 微信公众号

  • 微博账号

  •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