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四大国际IVD巨头——罗氏、雅培、丹纳赫、西门子——陆续发布2025年上半年财报,一个不容忽视的趋势已然明朗:中国市场,正成为外资诊断业务最沉重的包袱。在全球整体营收仍保持增长的背景下,中国区业绩集体下 ...
随着四大国际IVD巨头——罗氏、雅培、丹纳赫、西门子——陆续发布2025年上半年财报,一个不容忽视的趋势已然明朗:中国市场,正成为外资诊断业务最沉重的包袱。 在全球整体营收仍保持增长的背景下,中国区业绩集体下滑,IVD业务普遍承压。 四巨头上半年财报 IVD中国区集体失色 罗氏、雅培、丹纳赫(贝克曼)、西门子2025年半年度业绩情况: 从半年同比表现来看,这四家企业全球业务仍有增长动力,但中国区的IVD表现却呈现同步“熄火”迹象。西门子中国区诊断业绩增长主要依赖去年同期低基数,IVD仍旧受到集采执行影响。 尤其是罗氏,作为外资IVD的长期领头羊,中国区下滑高达26%,可谓重创。 集采打击精准“命中” 外资四强被迫“分蛋糕” 外资巨头在中国市场业绩的普遍滑坡,核心原因无疑是:大规模省际IVD试剂集采政策的落地。 自2024年底开始,安徽涵盖28省市、涉及7.1亿人份的集采正式启动,平均降价幅度超过50%。免疫产品价格降幅甚至高达52%。此番集采不仅重塑了价格体系,也彻底改写了市场格局——利润空间收紧、定价权旁落。 谁接住了外资掉落的市场蛋糕? 以2024年安徽28省联盟集采为例 肿瘤标志物16项检测市场:
谁接住了份额?迈瑞+3%、安图+2%、国产企业总占比上升至47%,几乎实现市场对半分。 甲状腺功能9项检测市场:
综合肿标+甲功市场排名变动: 1. 罗氏 - 31%(虽仍领先,但份额下滑) 2. 迈瑞 - 13.7%(快速上位,实力逼近) 3. 新产业 - 9.8% 4. 贝克曼 - 9.3% 5. 雅培 - 8.7% 6. 安图 - 7.8% 7. 西门子 - 7% 8. 迈克 - 2.8% 9. 亚辉龙 - 2.1% 国产替代不再是口号,而是趋势。在肿标、甲功等主流集采品类中,国产企业正从“补位者”变为“挑战者”,甚至“接棒者”。 然而,这一趋势主要利好国内大型企业。集采无疑显著提升了它们的市场份额;但对中小企业来说,则是一场灾难——它们既无力在研发上与大企业抗衡,在价格和供应链方面也缺乏竞争力。 行业迷雾未散 政策不确定性加剧内卷 政策风向正快速变化,令整个行业的不确定性持续升温: 01 集采规则“反内卷”:最低价不再是唯一通行证 7 月 15 日,国家医保局在通气会上首次提出“稳临床、保质量、防伪标、反内卷”12 字原则;随后发布的《第 11 批国采文件》明确:
这意味着过去“唯低价是取”的单一逻辑被打破,质量权重、服务权重首次被量化纳入评分体系——价格战正式向“技术+服务+价格”的综合价值战过渡。 对 IVD 厂商而言,拥有溯源体系、冷链能力、院内驻场服务的头部企业将直接受益,而过去靠低价冲规模的小厂则面临出局风险。 02 DRG 2.0 上线:检验科进入“按病种付费”深水区 按照国家医保局统一要求,2.0 版分组方案 2025 年 1 月 1 日起全国执行,核心变化有两点:
在新的权重与费率下,三级医院检验科“成本中心”属性被进一步放大。以北京为例,2025 年版费率维持 20425 元/权重,但 33 个与集采耗材相关的病组不再因耗材降价而同步下调支付标准——医院必须靠减少不必要的检验项目来挤出利润。多家三甲医院院长在公开论坛透露,已将“检验项目阳性率”纳入科室 KPI,预计下半年常规化学发光项目用量再降 8%–12%。 03 检验结果互认:区域“护城河”被削平 2025 年 4 月,国家卫健委、医保局等六部委联合印发《加快推进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实施方案》,要求:
据全国临床检验标准化委员会测算,互认全面落地后,重复检测率有望下降 25% 以上。对 IVD 企业而言,过去靠“绑定一家中心医院、覆盖整个地市”的打法失效——只要另一家医院的报告被互认,试剂消耗量就会直接消失。 04 国际贸易壁垒:本土化从“选择题”变成“生死题”
结果是:无论中资还是外资,都必须把产能、供应链甚至研发“搬进中国”。留给纯进口模式的空间,正在以季度为单位被快速压缩。 政策不再是“可预期”的慢变量,而是随时可能触发行业重估的快变量。集采规则、DRG 2.0、互认制度、贸易壁垒四大变量叠加,使得 2025 下半年开始,任何一份财报的“同比”数字,都可能因为一纸新规而在下一个季度失焦。 总结 四大外资巨头中国市场的集体“失速”,不是个别企业的战术失误,而是整个市场结构重塑的必然结果。未来的IVD赛道上,“谁能跑得更快”不再取决于品牌背景,而是看谁更懂中国市场,谁能在政策、价格、质量、服务之间找到平衡点。 国产企业的春天或许还不够灿烂,但寒冬已率先降临外资。 来源:益道价值陪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