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小而精”的科室

解读 鹏哥
2025-8-12 15:21 22人浏览 0人回复
来源: 江行无题 收藏 分享 邀请
摘要

开门见山地说一句,科室发展初期,根本不存在“小而精”的道路。对于医疗来说,小,就精不了。在科室整体手术量不足的情况下,任何“精”的招牌不过都是遮羞布,最后为此埋单的,依然还是患者。假设一个科室只有15张 ...

 开门见山地说一句,科室发展初期,根本不存在“小而精”的道路。

对于医疗来说,小,就精不了。

在科室整体手术量不足的情况下,任何“精”的招牌不过都是遮羞布,最后为此埋单的,依然还是患者。

假设一个科室只有15张床位,你让它如何做成“精品科室”?没有病例,就没有资源、无法吸引人才,也错失很多学习交流的机会。

这些话读者初读可能有些不舒服,似乎活生生的人在科室眼里不过是自我发展的路砖,似乎我们唯恐天下的患者还不够多。

我很理解,这也是我写这篇文章的初衷之一,因为我明白为医者,其实很避讳谈“发展”、“价值”、“效益”等词,生怕被人歪曲了本来意思,留作话柄。

就是因为谈的人实在太少,人们最终才会把医生嘴里的“发展”当脏字来听,可是一个科室,必须要有发展的的目标和头脑。

没有规模,就没有真正的疗效和医患间的良性循环。

疗效好、并发症少,这是个客观结果,不是纯靠医生个人的主观意愿就能实现的。

一个看似“小而精”的科室,旁人看不到的是它由于低手术量所导致的高并发症风险和长康复周期。

只有把规模发展起来,才能吸引并留住那些渴望提升临床水平的医生,才能培养出专攻某一方向的专家,才能让不同的思想和人才相互碰撞出火花,才有改进和重新设计医疗流程的空间。

今人总追忆蔡元培时期的北大,胡适、李大钊、梁漱溟、张竞生、辜鸿铭、刘师培,人才济济、百家争鸣,但这里有个总前提,因那是北京大学,规模最大的平台。

我曾写过一篇有关手术量与医生成长的文章,尚有探讨的空间,但对于科室来说,没有多余的话,手术量就是一切,十亩稻田育不出千斤稻来,这是客观规律。

有一项针对高风险癌症手术死亡率的研究显示,随着治疗容量的上升,患者的手术死亡率会随之下降,最大降幅可达到67%。试问,如果这个不该是科室的发展方向,那什么该是?

这是判断一个医生、一个科室医疗声誉的唯一标准,患者来到这里,能不能以最小的代价,最大程度康复地走出这里。

曾看过一则关于印度医院的报道,读者或许本能觉得那里医疗条件很差,但事实上,作为同样人均占有医疗资源不多的国家,我们也可以从他们身上看到很多能学习的地方。

在印度班加罗尔的纳拉亚纳医院,其患者心脏病的死亡率甚至远低于纽约州同类心脏病的死亡率。

怎么做到的呢?规模效应带来的单位成本下降,节约出的资源进一步吸引患者并反哺技术创新。

机器的使用率提高、医生积累起大量的经验、模块化的高效率医疗流程得以建立。

最终,科室获得效益,患者获得更低价格的更好疗效,班加罗尔本地的医学得到进展,不可能的医疗三角竟有可能存在。

所以我认为,作为科室的学科带头人,不要耻谈“发展”和“效益”,因为它们最终指向的,一定是医患双赢的局面,且这种双赢是能够被借鉴、也得以持续下去的。

来源:江行无题

0

路过

0

雷人

0

握手

0

鲜花

0

鸡蛋

本文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

推荐阅读
体外诊断网是宇翼科技旗下品牌,定位于全球体外诊断领域服务平台,我们追求及时、全面、专业、准确的资讯与数据,致力于为企业及用户服务。
  • 微信公众号

  • 微博账号

  •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