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9年底新冠病毒突袭以来,这五年里,不知各位读者朋友们阳过几回?似乎在我们身边,除了极少数的幸运儿从未被感染,不少人都已经在反复感染后彻底放弃了戴口罩。但“阳过”的经历,总会留下些挥之不去的困扰。有 ...
自2019年底新冠病毒突袭以来,这五年里,不知各位读者朋友们阳过几回? 似乎在我们身边,除了极少数的幸运儿从未被感染,不少人都已经在反复感染后彻底放弃了戴口罩。 但“阳过”的经历,总会留下些挥之不去的困扰。有很多网友反馈:康复后总感觉身体元气大伤,尤其是脑子像生了锈——忘事成了家常便饭,开会时思绪飘忽不定,甚至连追剧都跟不上字幕速度! 这种被称为“脑雾”的现象,并非主观感受那么简单。已有诸多证据证实,新冠对大脑的影响真实存在: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的研究就发现,与未感染者相比,即使是感染后4-12周恢复的人,智商也会降低约3分;而长新冠患者或因新冠住院的人,受影响更明显,智商可能下降6-9分[1]。 这些发现让科学家们不禁追问:新冠对大脑的影响,仅仅是短期的“脑雾”吗?还是会引发更长期的变化?今天要解读的两篇研究,就从不同角度揭开了新冠与大脑健康的深层关联,让我们一起来看下这新冠病毒究竟对我们的大脑做了些什么坏事儿? 新冠对大脑的伤害,不止于病毒本身 你可能听说过生理年龄、心理年龄,但你知道大脑也有“实际年龄”吗?这篇最新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的研究,就想搞清楚:新冠疫情会不会让我们的大脑提前“衰老”(例如灰质变薄、白质完整性下降等等)? 实验对象与方法 研究团队使用英国生物银行(UK Biobank)数据库,从中挑了两类人: 对照组(564 人):两次脑部 MRI 扫描都在疫情前完成,相当于“没经历过疫情冲击”的参照组; 疫情组(432 人):第一次扫描在疫情前,第二次在疫情后,代表亲身经历了疫情“洗礼”的人群。 为了让对比公平,两组人在年龄、性别、健康状况(比如没有心脏病、糖尿病等慢性病)上都保持一致。更细致的是,研究人员还将疫情组进一步细化为“感染过新冠”(134 人)和“没感染过”(298 人)两个小团体,方便后续单独分析病毒的直接影响。 关于研究流程,则主要是训练“脑龄预测模型”。简单说,就是先找15334名健康人的脑部MRI数据训练模型,让它学会从大脑的灰质、白质特征“猜”出一个人的实际年龄。等模型“成熟”后,再用它给上述对照组和疫情组的人测脑龄、计算脑龄差距(即预测脑龄减去实际年龄,差距越大说明大脑越“老”)和脑龄差距变化率(RBAG)。 图:脑年龄预测模型的研究设计、分析框架和准确性评估 大家的大脑都“无一幸免” 当模型分析近千人的脑扫描数据后,结论触目惊心:首先,疫情组(432人,首次扫描在疫情前、二次扫描在疫情后)的脑龄差距变化率(RBAG)显著高于对照组(564人,两次扫描均在疫情前),其中灰质模型的效应量(Cohen's d=0.606)和白质模型(Cohen's d=0.697)均提示“中高强度”的影响,换算后平均脑老化加速5.5个月。 出乎意料的是,当研究人员把疫情组拆分为“感染过新冠”(134人)和“未感染”(298人)两个亚组后,他们发现,两者的RBAG均高于对照组——未感染亚组的灰质老化效应量为0.599,感染亚组为0.65,且两组间无显著差异。这意味着,无论有没有感染过新冠,疫情带来的社交隔离、心理压力等“间接冲击”,都会推动大脑老化。 图:COVID-19和大流行对大脑衰老的影响 接着,研究者对参与者两次认知测试的数据进行分析,他们发现:认知功能的变化呈现“感染特异性”。仅感染亚组在连线测试(TMT,评估注意力和执行功能)中表现显著下降—— TMT-A(数字连线)完成时间增加12%,TMT-B(字母数字混合连线)增加15%,且这种下降与脑龄加速显著相关。未感染的疫情组和对照组则无此关联,这说明病毒直接感染可能通过神经炎症或血管损伤,将脑结构老化转化为可感知的认知衰退。(原来变笨不是错觉,是真的!) 图:COVID-19对认知表现的影响及其与脑龄差距变化率的关系 男性和经济压力大者,大脑更受伤 从性别维度看,灰质模型中存在显著的“性别-疫情”交互效应(FDR-corrected p=0.008):疫情组男性的RBAG比女性高33%,且这种差异在对照组中并不存在。研究者推测,这可能和男性对压力更敏感、神经炎症反应更强有关(可以理解为男性大脑的“抗压能力”稍弱)。 社会经济地位的“分层影响”同样显著。数据显示:疫情组中,就业得分低的人灰质老化比高得分者多5.8个月,健康得分低的人多4个月;白质模型中,教育得分低的人老化多4.4个月,收入低的人多1.3个月。更值得关注的是“交互效应”:疫情与低就业状态叠加时,灰质老化的效应量达到 0.81,这表明社会经济劣势会放大疫情对大脑的伤害!这就好像“屋漏偏逢连夜雨”——经济压力带来的生存焦虑与疫情下的资源短缺形成“双重打击”。 更进一步,研究还发现,年龄是另一个“放大器”!例如:在对照组中,每增长1岁,灰质和白质的老化速度仅增加3天;而疫情组中,这一数字翻倍,灰质多老化7天,白质多老化8天。尤其在感染新冠的群体中,年龄的影响更显著:每长1岁,灰质老化增加9天,白质增加10天!这意味着,年纪越大者感染新冠,大脑会遭受到更多的“伤害”。 图:新冠病毒感染和大流行对大脑衰老的影响,以及年龄和性别的作用 以上这些发现共同指向一个结论:新冠疫情对大脑的影响堪称“多维度、广覆盖”,既包括病毒的直接攻击,也涵盖社会环境剧变的间接作用;既体现在脑结构的可测量变化上,也在认知功能中显现差异。而性别、年龄、社会经济地位等因素,就像不同的“滤镜”,让这种影响呈现出鲜明的人群分层。唉,所以说,新冠病毒真是让本来就不高的智商雪上加霜啊! 从“大脑老化”到“痴呆隐患” 如果说上一篇研究是用“望远镜”看疫情对大脑的整体影响,那么我们前不久解读的这篇发表在《Science Advances》的研究[3],就是用“显微镜”聚焦了病毒与神经退行性疾病之间的联系。该研究系统验证了新冠病毒与淀粉样蛋白病理的直接关联,发现新冠病毒的刺突蛋白能诱导人体视网膜组织和类器官中β- 淀粉样蛋白的异常沉积,这意味着新冠感染可能通过诱导类似阿尔茨海默病的病理变化,参与神经系统长期损伤的过程。 小结 综上,以上两项研究勾勒出新冠伤脑的全景图——宏观上:感染新冠、或仅是疫情带来的社会压力(隔离、失业、焦虑)会让大脑平均加速衰老5.5个月,且底层人群首当其冲;微观上:病毒刺突蛋白通过NRP1受体触发β淀粉样蛋白沉积,埋下神经退变隐患。 由此可见,虽然疫情终将退场,但它征收的“认知税”,或才刚刚开始偿还。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把大脑健康纳入“长期监测清单”,例如多做些脑力游戏(比如拼图、背单词)“锻炼”大脑、注意规律作息、保持社交等等~尽可能维持大脑的“年轻态”! 来源:生物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