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9日,丹娜(天津)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丹娜生物”)北交所IPO审核状态变更为“提交注册”,距成功上市仅一步之遥。丹娜生物核心产品以二级保护动物鲎(hòu)血细胞为原料。2021年鲎开采受限 ...
2025年5月9日,丹娜(天津)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丹娜生物”)北交所IPO审核状态变更为“提交注册”,距成功上市仅一步之遥。 丹娜生物核心产品以二级保护动物鲎(hòu)血细胞为原料。2021年鲎开采受限后,一方面依赖库存原料,另一方面计划从越南、缅甸等国家进口。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形势日益严峻的当下,该公司却将原料获取压力转移到其他地区。 此外,公司手握60亿闲置资金理财,资产负债率仅10.17%,却仍募资1.368亿元,其中1亿元用于总部基地建设,仅3680万元投资于新产品研发项目,真的迫切需要上市吗? 01 美籍董事长掌舵, 核心原材料依赖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招股书显示,丹娜生物成立于2014年,美籍董事长ZHOUZEQI(周泽奇)控制公司39.4465%股份。 丹娜生物曾在2020年11月申报科创板,但仅2个月后撤材料。尽管未公布撤回原因,但结合市场舆情来看,大概率与核心原材料受阻有关。 丹娜生物主营体外诊断试剂,核心产品酶动力学系列,以鲎血细胞作为原材料。 鲎是一种在地球上生活超过4.5亿年的远古海洋生物,其血液中的特殊免疫细胞可快速检测内毒素,是医疗诊断试剂的重要原料。但在2021年2月,鲎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导致国内鲎血细胞开采渠道受限,这也引发了丹娜生物供应链风险。 时隔5年,丹娜生物已从科创板改道北交所,但仍面临着核心原材料的稳定性风险。 丹娜生物在北交所问询回复材料中称:自2021年2月以来,目前国内市场暂无增量鲎血细胞获取渠道,公司库存的鲎血细胞可满足未来5年以上生产需求。也就是说约至2029年,丹娜生物的酶动力学系列产品便面临停产风险。 为了化解这一风险,丹娜生物称:已积极开拓境外鲎血细胞获取渠道,即从越南进口鲎血细胞。 然而,该方案面临多重不确定性: 从合规与监管层面来看:跨境获取保护动物资源面临极为复杂且严格的双边监管要求。尽管丹娜生物称,已取得进境生物材料使用和存放单位资质及“鲎血清蛋白”进境动植物检疫许可证,越南供应商也取得了鲎血清蛋白产品自由流通证明书。 但是,整个流程仍存在不确定性:越南供应商的出口检疫证书办理情况直接影响着原料供应的合法性,一旦政策变动或出现任何合规问题,原料供应链极有可能瞬间中断,给丹娜生物的生产经营带来重大打击。 从成本与效益角度来看:越南采购导致丹娜生物酶动力学系列产品单位成本上升0.41元/人份,毛利率下降1.57个百分点。而且越南供应商首批供货价高,后续定价机制不明朗,丹娜生物未来成本控制压力。 此外,越南供应商缺乏鲎养殖和原料制备经验,为满足供货仓促新建生产设施,这使得首批原料在供应稳定性与产品质量上都存在极大隐患,可能进一步增加企业的质量管控成本以及因产品质量问题导致的潜在损失。 02 ESG治理不容忽视 在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方面,鲎作为在地球上生存超过4.5亿年的古老海洋生物,在海洋生态系统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丹娜生物从越南进口鲎血细胞,可能会刺激越南当地对鲎的捕捞行为,对当地鲎种群数量和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进而影响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 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形势日益严峻的当下,企业有责任积极探索可持续的解决方案,而非将原料获取的压力转移到其他地区,这种行为凸显了丹娜生物对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缺失。 尽管丹娜生物在问询材料中称:已研发了鲎血细胞相关产品的替代品——陆续推出了磁微粒化学发光法、荧光免疫层析法、酶联免疫法等替代方案,并认为这些替代产品与原产品差异不大,不会构成用户选择新产品的阻碍。 但从财报披露的数量来看,2023年,以上三个替代产品的营收分别为20.91万、12.91万、1.16万,加起来也就35万,2024年分别创收30.56万元、22.18万元、1.98万元,三者合计54.72万元。这与核心产品酶动力学系列试剂在上半年主营业务收入中占比达38.41%的表现差距悬殊,尚未形成规模化应用能力。 在国际环保要求日益严格、资本市场对企业ESG表现愈发重视的当下,丹娜生物核心原料供应的不稳定问题,可能给未来的持续经营埋下巨大隐患。 并且,在全球生态治理平衡的背景下,不排除越南等国家会不会也突然限制鲎血开采? 03
1.7亿募资,1亿盖楼扩展,仅3680元投研发 招股书显示,丹娜生物2024年末公司资产负债率仅10.17%,处于行业极低水平,同期却计划使用60亿元自有资金进行理财投资。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公司本次IPO拟募集1.368亿元,其中1亿元用于总部基地建设,用于新产品研发的费用却仅仅只有3680元。 丹娜生物称:公司总部基地建设项目旨在通过替代现有租赁场地从而进一步扩大公司在病原微生物诊断产品领域的生产规模。在房地产市场去化压力加大的背景下,公司放弃使用自有资金而依赖资本市场募资建设办公楼,其资金使用效率与真实需求有待考验。 从业绩持续性看,公司2024年营业收入2.40亿元,较2023年微增1.21%,但仍未恢复至2020年疫情期间的营收峰值。净利润虽实现8718.96万元,但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净利润同比下滑,反映主营业务盈利能力弱化。 更值得警惕的是,公司2025年上半年业绩预告显示营业收入同比下降7.42%至2.33%,净利润增长主要依赖非经营性收益,核心业务增长动乏力。 04
招股书显示,在医疗行业持续整治商业贿赂的背景下,丹娜生物销售费用呈现逐年上升趋势。2022-2024年,公司销售费用从3840.7万元增长至4879.1万元,销售费用率从13.02%提升至20.36%。 公司采用的联动销售模式,即通过向客户出售、租赁和投放仪器,以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进而带动体外诊断试剂的销售,这与近年来监管部门通报的医疗设备“捐赠式”利益输送案例存在某些相似之处。 在当前强监管环境下,销售费用的具体流向及使用效率、高额的销售费用是否真正用于产品推广,需要监管层和投资者密切关注。 从市场容量来看,丹娜生物面临增长瓶颈。以2024年公司总营收2.4亿元为基础测算,其主打产品市场空间虽无确切公开数据大幅调整,但参考过往及行业增长缓慢态势,依旧难以突破现有规模。 在生物医药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行业头部企业凭借技术、资金和渠道优势持续扩张,新兴企业不断涌入细分市场,丹娜生物在有限的市场空间内,面临市场份额被挤压的风险。 来源:天天财闻解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