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靠“搬运水”年赚36亿,另一家曾年销783亿却连年下滑,它们不约而同扑向医疗健康产业,却走出了截然不同的道路。1999年深夜,一位商人悄悄来到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实验楼。他在寻找那些过了午夜12点依然亮着灯 ...
一家靠“搬运水”年赚36亿,另一家曾年销783亿却连年下滑,它们不约而同扑向医疗健康产业,却走出了截然不同的道路。 1999年深夜,一位商人悄悄来到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实验楼。他在寻找那些过了午夜12点依然亮着灯的实验室,以及那些愿意接起陌生来电的研究人员。最终,中专学历的讲师夏宁邵和他那支20人的青涩团队引起了这位商人的注意。 这位商人就是农夫山泉创始人钟睒睒。当时他的团队几乎都反对投资这个看似不靠谱的项目,但他毅然决定投入上亿元资金。 十六年后,这支团队研发出了中国首个国产宫颈癌疫苗,打破了国际医药巨头的垄断。 01 医疗暗线:饮料巨头的第二战场 当消费者喝着农夫山泉或娃哈哈矿泉水时,很少有人想到这些饮料企业已在医疗健康领域深耕多年。农夫山泉母公司养生堂的医疗布局始于2001年,当时钟睒睒收购了万泰生物药业。 这家公司后来成为国产宫颈癌疫苗的摇篮。 万泰生物并非普通企业。招股书显示,该公司列入国家批签发目录的6种产品,单项批签发量均居全国第一或第二位。其业务涵盖体外诊断试剂、仪器与疫苗研发生产,核心技术包括全球拥有4项知识产权的戊肝疫苗“益可宁”。 在钟睒睒的低调布局背后,是一场长达十余年的技术攻坚。2002年,万泰生物与厦门大学联合启动宫颈癌疫苗研发项目。由于实验室资源紧张,团队成员只能在别人下班后进入实验室工作,经常成为深夜里实验楼唯一的灯光。 与农夫山泉不同,娃哈哈选择了另一条大健康路径。2020年5月,娃哈哈宣布投资数十亿元开展在线医疗保健业务,计划启动医疗保健电子商务平台,销售营养品、体重管理产品、保健品等。 宗庆后还宣布了一项雄心勃勃的计划:招募10万名年轻人作为医疗保健经销商,每人提供5万至10万元的补贴贷款。 02 疫苗破局:十五年磨一剑的硬科技 2019年12月31日,中国医药产业迎来里程碑时刻——相关部门批准了首支国产HPV疫苗的上市注册申请。这款由万泰沧海(万泰生物全资子公司)研发的二价人乳头瘤病毒疫苗,终结了我国宫颈癌疫苗完全依赖进口的历史。 宫颈癌是女性第二大常见妇科恶性肿瘤,也是唯一病因明确可预防的癌症。此前中国市场完全被葛兰素史克和默沙东两家外资药企垄断,供应严重不足,导致许多女性不得不远赴香港接种,甚至遭遇“生理盐水”假疫苗陷阱。 万泰生物的疫苗研发选择了差异化技术路线。与跨国公司的杆状病毒系统和酵母系统不同,万泰采用成本更低的大肠杆菌系统,在保证效果的同时大幅降低成本。 这种技术选择带来了显著的价格优势。万泰疫苗定价329元/支,接种三针费用约1000元,而进口二价、四价和九价疫苗的接种费用分别为1800元、2400元和4000元。 更具公共卫生意义的是,中国宫颈癌疫苗适宜接种人群高达3.56亿人,市场缺口超过10亿支。万泰生物的产能突破为普及接种提供了可能,使中国成为继英美之后,全球第三个具备宫颈癌疫苗自主供应能力的国家。 03 健康迷途:娃哈哈的营销困局 娃哈哈进军“大健康”的尝试始于2018年6月。彼时,宗庆后宣布利用中医食疗开发健康食品,并提出开设1000家功能食品馆的宏大计划。其首款试水产品“天眼晶睛”发酵乳,宣称富含四大护眼因子,能缓解眼疲劳。 然而,这款产品很快陷入争议。业内发现,它不过是娃哈哈八年前老产品披上IP外衣的再包装,连“护眼”卖点都未改变。更严重的是,该产品在微商渠道运营仅三个月,就因代理政策频繁变动引发代理商维权风波。 娃哈哈的健康产品屡遭专业质疑。其明星产品营养快线曾宣称“没吃早餐?就喝营养快线!15种营养,一步到位!”,被多位权威营养专家批评:配料连早餐基本元素都无法满足,更无法代替早餐。 高调推出的“领酱国酒”宣称“不伤肝的酱香生态白酒”,遭中国工程院院士庄辉公开驳斥。锌爽歪歪在宣传中将“缺锌”列为孩子不吃饭的首要原因,也引发医学专家质疑。 这些争议背后,是娃哈哈主业连续四年下滑的困境。全国工商联数据显示:2013年娃哈哈营收达783亿元峰值,2014年降至720亿元,2015年骤跌至495亿元,2016年继续下滑至456亿元。 业内普遍认为,其2017年业绩延续了下跌趋势。 04 双雄分野:技术深耕与营销驱动的对决 农夫山泉与娃哈哈的医疗健康路径差异,折射出两家企业截然不同的战略思维。 钟睒睒的布局具有长期技术投入特征。在戊肝疫苗“益可宁”长达14年的研发周期中,养生堂至少投入上亿元科研经费。当被问及为何冒险投资夏宁邵团队时,钟睒睒表示:“养生堂的使命是为生命健康提供产品和服务。 这种责任感不是有钱就能改变的。有钱不一定有使命感,没有钱,有些人照样很有使命感。” 钟睒睒有个著名的“茶叶蛋与原子弹”理论:“市场既需要原子弹(高端产品),也需要茶叶蛋(普通产品),两者都需要技术升级。”在饮料领域,他把营销做到极致;而在疫苗领域,他却低调推进了十五年。 反观娃哈哈,其大健康战略呈现明显的营销驱动特征。尽管2018年才正式提出概念,但此前已将“健康”元素融入多个产品。可惜这些尝试多停留在概念层面,缺乏扎实科研支撑。 中国品牌研究院研究员朱丹蓬指出:“国内快消企业对健康的理解多停留在补充营养元素或承诺虚浮保健功效层面。加点果汁、牛奶就称健康食品,殊不知真正健康门槛很高。” 管理模式差异更是关键。曾担任宗庆后秘书的罗建幸透露:“娃哈哈所有决策都由宗庆后一人拍板,无人敢提建议,包括其女儿宗馥莉。”这种“亲力亲为”导致团队发挥受限,人才梯队断层。 而钟睒睒虽被称为“独狼”,却善于发掘科研人才。他投资夏宁邵团队时,后者仅35岁还是讲师,团队成员张军才27岁。钟睒睒看中的是团队“起步晚就比别人更辛苦”的拼劲。 05 国际视野:健康产业的全球博弈 娃哈哈与农夫山泉的大健康布局,恰逢全球快消巨头集体转向医疗健康领域的浪潮。 国际巨头正通过并购快速切入医疗赛道。宝洁收购德国默克消费者保健业务,首次涉足治疗领域;联合利华拟收购葛兰素史克消费者保健营养品业务;雀巢则大举抛售糖果巧克力业务,转向营养健康产品,在中国投资超10亿元建设特医食品工厂。 这些企业多有医药基因:雀巢CEO马克·施耐德曾任医疗公司高管;红牛创始方是泰国医药巨头天丝集团;可口可乐最初是作为感冒药发明的。它们每年研发投入惊人——仅雀巢一家年研发费用就达44亿元人民币。 在此背景下,中国大健康市场前景广阔。据《大健康产业战略规划和企业战略咨询报告》预测,2020年中国大健康市场规模将达8万亿元,占GDP的8%。保健品细分市场也将从2017年的1500亿元增至2020年的1816亿元。 面对国际巨头竞争,万泰生物选择技术突破。其宫颈癌疫苗采用创新的大肠杆菌表达系统,相比跨国公司的技术具有成本低、产能高、成药性好三重优势。这为中国疫苗打破国际垄断提供了可能。 06 中国启示:医疗健康创新的两条道路 农夫山泉与娃哈哈的医疗健康实践,为中国企业提供了两种不同的创新范式。 技术深耕模式需要长期主义。从2000年资助厦门大学戊肝疫苗研究,到2019年宫颈癌疫苗上市,钟睒睒的医疗布局跨越近二十年。这种投入规模巨大——仅戊肝疫苗研发就耗资近5亿元。 而回报周期漫长,万泰生物2018年上半年净利润仅4109万元。 营销驱动模式则面临信任挑战。娃哈哈的困境在于,消费者对健康产品的科学性和真实性要求远高于普通食品。当企业无法提供足够证据支持产品功效时,就会陷入信任危机。更关键的是,渠道创新不能替代产品创新——微商模式再新颖,若产品力不足终将被市场淘汰。 两家企业的对比揭示了一个核心规律:在健康产业,真正的护城河是科学证据与技术壁垒。正如养生堂人士所言:“生物医疗类产品最好的营销就是摆事实,拿出临床数据让科学说话。”万泰生物的戊肝疫苗经八年临床试验,11万受试者验证,才赢得市场认可。 中国医疗健康产业的未来,或许正蕴藏在这两种路径的融合演进中——既有农夫山泉式的硬科技突破,也有娃哈哈渠道创新带来的可及性提升。当更多企业沉下心来投入核心技术研发,而非追逐营销热点时,中国医疗健康产业才能真正走向成熟。 钟睒睒曾提出“茶叶蛋与原子弹”理论:市场既需要日常消费品这样的“茶叶蛋”,也需要宫颈癌疫苗这类高端“原子弹”,两者都需技术升级。这位“独狼”商人的低调与远见,让中国医疗界等待十五年后,终于迎来首支国产宫颈癌疫苗的问世。 而宗庆后招募十万健康经销商的计划,则指向另一种可能——通过渠道革新让健康产品触达更广阔人群。当两家饮料巨头在医疗健康赛道继续前行,中国大健康产业的8万亿蓝海市场,正等待更多务实创新者的到来。 来源:医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