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设备集采“超低价中标”频现,疯狂内卷该停一停了

解读 鹏哥
2025-7-18 15:52 25人浏览 0人回复
来源: MedTrend医趋势 收藏 分享 邀请
摘要

7月15日,业内期待已久的第11批药品国采报量名单出炉,继去年底“3分钱一片的阿斯匹林”引爆公众舆论之后,“研究优化药品和耗材集采有关举措”特别上了今年6月的国常会议题。本轮药品集采,规则虽尚未正式公布,但 ...

 7月15日,业内期待已久的第11批药品国采报量名单出炉,继去年底“3分钱一片的阿斯匹林”引爆公众舆论之后,“研究优化药品和耗材集采有关举措”特别上了今年6月的国常会议题。本轮药品集采,规则虽尚未正式公布,但“反内卷”的原则已被特别提出,质量因素正在被赋予更大权重,有望扑灭无序竞价的火种,一个新的药品集采时代,正在向我们走来。

然而,同样面临集采,“隔壁桌”的医疗设备却仍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以往动辄百万级的数字X光机(DR)和高端超声被压到20万元以内、32排CT中标价不足90万元、3.0T磁共振更是跌破千万元关口……

在中国西南地区,有一种植物叫“绞杀藤”,它在生长过程中盘绕寄主而生,虽然两者都能存活,但会在相爱相杀的一生中,于彼此身上留下深刻印记。集采制度的初衷,是推动资源优化配置、提升医疗服务可及性。若规则失衡,导致整个行业在价格战中迷失方向,最终受损的,将不仅是企业,更是辛苦建立起来的产业信心。

无数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若内卷无节制,则创新无自由;让价格有活路,产业才可能有未来。


当新一批药品国采提上日程,医疗设备行业的未来,亟需一场“去内卷化”的深度反思。


01

谨防在内卷中“自毁长城”

先说结论:中国高端医疗设备不应该,也不能够过早陷入内卷式竞争。

如果拉远时间轴来看,国产高端医疗设备行业实则仍处于“成长期”:国内创新药第一梯队“领头羊”恒瑞医药成立于1970年,而目前国内营收最高的医疗器械公司迈瑞医疗起步落后近20年、高端影像头部企业联影医疗成立时间也不过十余年。放眼A股近150家医疗器械上市企业,尚无一家年营收超过500亿元、海外收入占比超过50%,更遑论对全球市场的“定价权”。

国产高端医疗设备起步较晚、根基尚浅,若过早开启“价格为王”的内卷逻辑,将扼杀整个产业向上跃升的更多可能性。

看他山之石。以新能源汽车为例,表面上看,中国已连续十年成为全球最大产销国,但2024年行业平均利润率已跌至4.3%,大量车企研发投入萎缩,仅有少数龙头能维持盈利。

去年底,比亚迪一封“要求供应商降价10%”的邮件引发全社会热议,暴露出价格战的残酷真相——生态链上的每一环都难以幸免。数据显示,2024年国内零部件及配件行业利润率同比-0.3%,负债同比+10.6%。


高质量发展需要匹配高质量投入。反观高端医疗设备行业,如果企业始终被压缩在低利润空间内运转,将难以支撑前沿技术研发,也会影响国产供应链体系的稳健成长。

此外,要成为全球医疗器械巨头,不仅要比拼技术和质量,更要长期布局海外注册、渠道建设、建立品牌声誉等,这一切,都需要更高的成本与更大的风险承受能力。

但如果企业资源被束缚在国内市场的“红海”厮杀中,海外拓展将成为“无力也无心”的空谈——这不仅会错失重要的战略窗口期,也削弱了“走出去”的根基,最终失去全球竞争的门票。

近两年,国内创新药海外BD交易数量有目共睹,被誉为“DeepSeek时刻”涌现,但伴随其中的,也有一种对“卖青苗”的担忧和疑虑。而医疗器械行业目前“青苗”正处于萌芽期,更需要一个健康、有序、可预期的本土市场环境作为土壤,切不可在内卷中自毁长城。

02

“自杀式报价”定不可取

当前,医疗设备行业最残酷的竞技场,莫过于正在快速推进的地方集采。

与药品、耗材不同,医疗设备集采并非由国家层面统一组织,而主要由各地自发推进、“各自为政”,在规则设计、技术标准、执行能力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此外,医疗设备并非严格的标准化产品,即使是同一个设备,不同医院在配置性能、维护保养等方面需求也会有所差异。

从多地项目实践看,在反腐高压、经验不足等因素影响下,一种“避险式倾向”正悄然形成,比如技术参数门槛设置较低、评标逻辑偏向简单化等,导致品牌、质量、性能的重要性被弱化,“最低价”成为评标的最大权重因子。

一种可怕的降价螺旋正是由此开启。


据中信证券研究测算,近期多地设备集采项目中,低端产品普遍降价超70%,中高端产品降幅亦达到20%-30%

然而,一个现实问题是,大型医疗设备的使用周期往往长达6-7年甚至十年以上,一旦出现采购偏差,将严重影响医院长期运营和临床诊断质量。早年福建某地集采案例可为警示:某企业以299万元低价中标5台1.5T磁共振,结果因临床性能不达预期,仅有1台最终装机,造成医疗资源与财政资金的严重浪费。

回溯这一轮设备集采潮,背后有两大主线支撑:一是去年各地设备更新补贴资金的下发,意在做大蛋糕;二是政策对县域医共体的侧重,意在落到实处。无论其中哪一层涵义,都绝不意味质量和性能因素可以被牺牲或忽视。

一个好的信号是,部分地方正在尝试纠偏,通过规则优化来遏制“自杀式报价”所引发的恶性竞争。比如河南今年5月发布的一项CT集采项目在评标环节引入“投标价低于预算45%”的异常低价警戒线,就可以防止过度压价、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出现。

国家层面上,财政部于2025年初明确指出,将于2月1日起在多个自贸试验区开展整治异常低价的专项试点,并首次对“异常低价”的审查标准进行了量化,比如报价低于同行平均值50%或低于限价45%,将被列为异常。试点中,若评审专家未能识别此类情况,亦将承担法律责任。

在更高的层面上,整个社会的反内卷风向已经吹起。2024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首次提出要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要综合整治“内卷”现象。近期,发改委、市场监管总局等多部门密集部署整治措施,全国人大常委会和中央财经委也将“遏制低价无序竞争、推动高质量发展”纳入法治建设和市场改革重点。全国统一大市场正在快速推进,构建破除内卷的制度机制将是关键一环。

03

深挖深层次内卷原因

如果拷问更深一层,就会发现,集采只是行业内卷的面相之一,底层次原因来自方方面面。

首先,国内许多创新领域常常陷入“靶点扎堆”困局,创新资源被严重浪费。

以“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程序”(又称绿色通道)为例,这本应是加速突破性产品上市的创新通道,却在同质化竞争中日益拥挤。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人工瓣膜类产品超过30家企业布局;房颤脉冲消融(PFA)和人工心脏至少16家企业布局;就连手术治疗高血压的革命性疗法肾动脉消融(RDN)都有超10家企业占位,正所谓市场还未成形就已是一片红海。

关于创新医疗器械的边界似乎有必要做出重新定义。有消息称,官方正在构建新的医疗器械标准框架,以适应AI、医用机器人等新场景应用,防止“真创新”被同质化淹没,用制度为其正名。

其次,医疗器械支付体系改革有待完善,未能及时匹配产业发展与创新诉求。

过去十年,创新药在医保谈判、标准评估、支付方式等方面持续改革,已经建立起一整套“以临床价值定价”的路径。刚刚启动的2025年医保谈判明确将商保纳入支付框架,为首发、稀缺、高价创新药打开了新一轮市场增量空间。

而医疗器械方面,待到全国统一的医保目录制定之后,若能系统性地对接商保,丰富创新产品支付机制,将极大激发企业研发动力。同时松绑临床使用的隐性壁垒,也能赋能患者更快享受到更有效,更精准、更高效的医疗技术。

无论如何,中国高端医疗设备的成绩值得被充分肯定。从全球首创的5.0T磁共振系统,到双宽体双源CT、静态CT等一系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装备相继问世,中国企业不断突破技术天花板,填补行业空白,令世界侧目。国家医保局曾发文指出,过去检查设备价格虚高,设备折旧费用曾占检查价格30%-50%。而今,随着国产品牌崛起与市场竞争加剧,核磁共振、CT等高端设备价格整体从千万元级降至百万元级,为检查价格回归合理提供了基础。

这种转变,是国产替代的胜利,更是高端制造走向自主可控的缩影。

展望未来,产业转型需要多方推动,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不是口号,只有在政策引导、行业自律以及企业参与下才能见到成效。中国创新药的高质量转型用了近十年时间,中国高端医疗器械,同样需要一些时间和空间。

来源:MedTrend医趋势

0

路过

0

雷人

0

握手

0

鲜花

0

鸡蛋

本文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

推荐阅读
体外诊断网是宇翼科技旗下品牌,定位于全球体外诊断领域服务平台,我们追求及时、全面、专业、准确的资讯与数据,致力于为企业及用户服务。
  • 微信公众号

  • 微博账号

  •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