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国家卫健委、中医药管理局、疾控局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医疗机构临床检查检验工作的通知》(国卫办医政函169号),首次将“最少够用”原则写入官方文件,要求全国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在2025年6月底前 ...
2025年4月,国家卫健委、中医药管理局、疾控局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医疗机构临床检查检验工作的通知》(国卫办医政函[2025]169号),首次将“最少够用”原则写入官方文件,要求全国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在2025年6月底前全面梳理和拆除临床不必要的检验套餐,坚决杜绝重复检查与违规收费。
与以往集采政策不同,此次改革不是简单的价格挤压,而是从根本上改变了检验项目的临床使用逻辑,从“多多益善”到“最少够用”,从“利润中心”到“成本中心”,一场涉及数千亿元市场的生存革命已然拉开帷幕。 政策解读 从“最少够用”到“应拆尽拆”的监管逻辑 · “最少够用”原则的深层含义 “最少够用”四个字看似温和,实则蕴含着医保基金在极限承压下的刚性约束。这一原则要求医疗机构对所有检验项目进行循证论证,确保每一项检查都有充分的临床必要性。其核心目标在于:
地方政府的加码执行与创新 在国家政策框架下,各地卫健委展开了“合规竞速”,以更严标准、更快速度推进改革:
时间表的紧迫性与执行刚性 政策设定了明确的时间红线:
这种高强度、短周期的政策执行,使得医院和IVD企业几乎没有缓冲空间,必须立即适应新的监管环境。 医院检验科的生存危机 从“利润中心”到“成本中心”的艰难转型 收入结构的断崖式下跌 在传统模式下,检验科的营收逻辑非常简单:项目越多、收费越高,科室创收越多。这种机制催生了各种“打包”和“检验套餐”,通过提升检测量来增加收入。然而,新政与DRG/DIP支付改革的叠加效应,彻底颠覆了这一逻辑:
管理机制的颠覆性重构 为应对新政,检验科不得不进行全方位的管理变革:
这些变化不仅增加了管理成本,还导致工作流程碎片化。过去标准化的套餐模式被打破,分散的单个项目使得样本处理效率大幅下降,检验科人员普遍反映“拿着更少的钱,干着更累的活”。 心理冲击与职业价值危机 更深层次的冲击在于心理层面:
一位三甲医院检验科主任坦言:“过去我们想着如何开展新项目服务临床,现在整天研究如何砍项目应付检查,完全不同的工作状态。” IVD行业的至暗时刻 比集采更致命的生存挑战 市场规模的系统性萎缩 与集采仅挤压利润不同,此次改革直接减少检验的数量和必要性,形成“需求战”与“价格战”的双杀:
行业数据显示,2025年Q1,60家上市国产IVD企业中仅9家实现营收净利双增长,行业整体跌幅达五年来最大值。 商业模式的彻底颠覆 IVD企业面临的是商业逻辑的根本性重构:
江西省医保局的数据生动反映了这一趋势:肝功生化类检测试剂集采报量厂商从2023年的109家减少至2024年的71家,淘汰率高达30%,前十大厂商占据80%市场份额,马太效应空前加剧。 产品策略的被迫转型 新政下,IVD企业的产品线必须进行痛苦而果断的调整:
连锁反应 政策执行中的意外困境与矛盾 医院的自保式加码与“一刀切” 为规避监管风险,许多医院采取“宁可错杀,不可放过”的极端策略。
这种“政策超调”现象导致临床需求被错杀,如何平衡监管合规与诊疗需求成为棘手难题。 厂商的“自证清白”运动 面对医院的压力传导,IVD企业掀起了一场证据收集狂潮:
这种高成本的证据竞赛进一步加剧了行业洗牌,中小厂商因缺乏科研资源和专家网络而处于绝对劣势。 检验质量与效率的新挑战 套餐解绑在实践中也带来了意料之外的操作难题:
未来展望 检验行业的新常态与重构进程 尽管当前行业处于剧烈震荡期,但从中长期看,这场改革将推动IVD市场走向更健康的发展轨道。 监管趋势的延续与深化 现有政策只是开始,未来监管将向更精细化方向发展:
结语 风暴中的价值回归 检验套餐解绑风暴表面上是监管政策的调整,深层次则是中国医疗体系从规模扩张走向价值医疗的必然转折。对于医院检验科,这意味着告别“以检养医”的舒适区,重新思考专业价值所在;对于IVD企业,这意味着终结依靠信息不对称和关系营销的野蛮生长,真正以创新和服务赢得市场。 在这场史无前例的行业洗牌中,唯一不变的真理是:只有创造真实临床价值的产品和服务,才能拥有未来。正如一位行业资深人士所言:“这不是寒冬,而是早该到来的春天。只不过,不是所有企业都能熬过换季的温差。” 检验套餐解绑不是终点,而是检验行业价值回归的起点。那些能够快速适应、主动变革的检验科和企业,将在风暴过后占据更有利的竞争位置。而对于整个医疗体系而言,这场变革的最终受益者将是广大患者,这正是医改的初心所在。 来源:检验医学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