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套餐解绑“风暴”!医院检验科与IVD行业的生存革命

解读 鹏哥
2025-7-17 15:38 24人浏览 0人回复
来源: 检验医学网 收藏 分享 邀请
摘要

2025年4月,国家卫健委、中医药管理局、疾控局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医疗机构临床检查检验工作的通知》(国卫办医政函169号),首次将“最少够用”原则写入官方文件,要求全国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在2025年6月底前 ...

 2025年4月,国家卫健委、中医药管理局、疾控局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医疗机构临床检查检验工作的通知》(国卫办医政函[2025]169号),首次将“最少够用”原则写入官方文件,要求全国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在2025年6月底前全面梳理和拆除临床不必要的检验套餐,坚决杜绝重复检查与违规收费。


这份看似普通的行政文件,引起了检验全行业的震动,将重塑医院检验科的运营模式和体外诊断行业的竞争格局。

与以往集采政策不同,此次改革不是简单的价格挤压,而是从根本上改变了检验项目的临床使用逻辑,从“多多益善”到“最少够用”,从“利润中心”到“成本中心”,一场涉及数千亿元市场的生存革命已然拉开帷幕。

政策解读

从“最少够用”到“应拆尽拆”的监管逻辑

·

“最少够用”原则的深层含义

“最少够用”四个字看似温和,实则蕴含着医保基金在极限承压下的刚性约束。这一原则要求医疗机构对所有检验项目进行循证论证,确保每一项检查都有充分的临床必要性。其核心目标在于:

  • 斩断非必要检查:杜绝过去感冒发烧捆绑生化全套、心肌酶谱的过度诊疗现象;
  • 终结套餐经济:瓦解检验科通过项目打包、搭售获取额外收入的商业模式;
  • 重构收费体系:通过分级管理限制高价项目的随意开具,如肿瘤标志物全套需副主任医师以上签字。

地方政府的加码执行与创新

在国家政策框架下,各地卫健委展开了“合规竞速”,以更严标准、更快速度推进改革:

  • 浙江省的“应拆尽拆”:在国家要求基础上,仅保留15类明确检验套餐(如生化常规16项、甲功5项),将收费超过300元的项目列为“特殊级”,开具权限上收至中级以上职称医师;
  • 武汉市的“强制互认”:A医院的检验结果B医院必须认可,直接腰斩因重复检查产生的市场;
  • 安徽省的纪委介入:淮南市纪委监委直接查处9家机构,挽回45.8万元损失,形成强大震慑。

时间表的紧迫性与执行刚性

政策设定了明确的时间红线:

  • 2025年6月底前,全国医院必须完成检验项目组套全面梳理;
  • 2025年9月底前,检查检验项目审核相关信息化升级改造必须完成;
  • 2030年前,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将全面落地。

这种高强度、短周期的政策执行,使得医院和IVD企业几乎没有缓冲空间,必须立即适应新的监管环境。

医院检验科的生存危机

从“利润中心”到“成本中心”的艰难转型

收入结构的断崖式下跌

在传统模式下,检验科的营收逻辑非常简单:项目越多、收费越高,科室创收越多。这种机制催生了各种“打包”和“检验套餐”,通过提升检测量来增加收入。然而,新政与DRG/DIP支付改革的叠加效应,彻底颠覆了这一逻辑:

  • DRG/DIP的釜底抽薪:按病种付费设定了医院收入的“天花板”,检验项目不再创造收入,而是从总包中切走成本;
  • “最少够用”的急刹车:高利润项目被冻结,常规项目量被限制,打包收费被禁止,三条营收渠道同时受阻。

管理机制的颠覆性重构

为应对新政,检验科不得不进行全方位的管理变革:

  • 普特分级制度:将检验项目划分为普通级和特殊级,后者需要更高级别的审批;
  • 三级审核机制:医师分级审核、科室内部审核和医院审核层层把关;
  • 信息化改造:系统需增加逻辑校验、弹窗提示等功能,防止重复检查和违规收费。

这些变化不仅增加了管理成本,还导致工作流程碎片化。过去标准化的套餐模式被打破,分散的单个项目使得样本处理效率大幅下降,检验科人员普遍反映“拿着更少的钱,干着更累的活”。

心理冲击与职业价值危机

更深层次的冲击在于心理层面:

  • 绩效奖金锐减:许多医院检验科奖金与科室收入挂钩,新政后普遍下降30%-50%;
  • 职业价值感丧失:从“临床决策支持者”沦为“成本控制对象”,专业尊严受到挑战;
  • 发展路径模糊:在新模式下,检验科如何定位自身价值、规划发展方向成为普遍困惑。

一位三甲医院检验科主任坦言:“过去我们想着如何开展新项目服务临床,现在整天研究如何砍项目应付检查,完全不同的工作状态。”

IVD行业的至暗时刻

比集采更致命的生存挑战

市场规模的系统性萎缩

与集采仅挤压利润不同,此次改革直接减少检验的数量和必要性,形成“需求战”与“价格战”的双杀:

  • 套餐解绑的直接冲击:过去依靠打包、搭售而存活的大量边缘项目面临“灭顶之灾”,如肿瘤标志物套餐从10余项缩减至AFP、CEA、CA19-9三项核心指标;
  • 结果互认的长期影响:全国各地纷纷推进结果互认,意味着同一患者在不同医院的就诊不再产生重复检测需求;
  • 临床行为改变:医生因害怕处罚而“宁可不开”,进一步抑制检验需求。

行业数据显示,2025年Q1,60家上市国产IVD企业中仅9家实现营收净利双增长,行业整体跌幅达五年来最大值。

商业模式的彻底颠覆

IVD企业面临的是商业逻辑的根本性重构:

  • 从产品导向到价值导向:产品的定价权不再由生产成本决定,而是由其创造的临床价值和经济价值定义;
  • 从关系营销到证据营销:过去依靠客情关系推广产品的模式失效,必须提供坚实的临床指南证据和卫生经济学数据;
  • 从硬件销售到解决方案:单纯卖仪器试剂不再可行,需提供能帮助医院降本增效的整体解决方案。

江西省医保局的数据生动反映了这一趋势:肝功生化类检测试剂集采报量厂商从2023年的109家减少至2024年的71家,淘汰率高达30%,前十大厂商占据80%市场份额,马太效应空前加剧。

产品策略的被迫转型

新政下,IVD企业的产品线必须进行痛苦而果断的调整:

  • 瘦身聚焦核心:砍掉缺乏充分循证依据的边缘项目,集中资源于临床必需的核心产品;
  • 差异化创新:开发真正能提高诊断效率、缩短确诊时间的产品,如将确诊时间从数天压缩至数小时的技术;
  • 成本极致优化:通过原料自产、工艺改进等方式降低成本,适应医保控费的大环境。

连锁反应

政策执行中的意外困境与矛盾

医院的自保式加码与“一刀切”

为规避监管风险,许多医院采取“宁可错杀,不可放过”的极端策略。

  • 主动砍掉未被明确禁止的项目:部分有价值的联检产品和新兴项目因医院恐慌性清理而消失;
  • 收费冻结的连锁反应:一些必要项目因无独立收费编码被连带冻结,影响临床诊疗;
  • 拆分后的价格悖论:某些必要单项叠加后的总价反而高于原套餐,最终仍由患者买单。

这种“政策超调”现象导致临床需求被错杀,如何平衡监管合规与诊疗需求成为棘手难题。

厂商的“自证清白”运动

面对医院的压力传导,IVD企业掀起了一场证据收集狂潮:

  • 临床指南挖掘:为每个产品寻找权威的循证医学依据;
  • 专家共识攻关:联合KOL制定有利于自身产品的诊疗路径;
  • 医院审核辩论:在内部审核会上为每个参数进行“生死辩护”。

这种高成本的证据竞赛进一步加剧了行业洗牌,中小厂商因缺乏科研资源和专家网络而处于绝对劣势。

检验质量与效率的新挑战

套餐解绑在实践中也带来了意料之外的操作难题:

  • 样本处理碎片化:单个项目检测增加,导致前处理工作量激增;
  • 质量控制复杂化:分散检测增加质控难度和成本;
  • 报告整合困难:同一患者的多个单项结果需要人工拼接,增加出错风险。

未来展望

检验行业的新常态与重构进程

尽管当前行业处于剧烈震荡期,但从中长期看,这场改革将推动IVD市场走向更健康的发展轨道。

监管趋势的延续与深化

现有政策只是开始,未来监管将向更精细化方向发展:

  • 检验病理立项指南:对数千个收费项目进行系统性梳理和重构;
  • 动态价格调整机制:基于临床价值定期评估和调整检验项目价格;
  • 智慧监管体系:通过大数据监测医疗机构检验行为,实现精准管控。

结语

风暴中的价值回归

检验套餐解绑风暴表面上是监管政策的调整,深层次则是中国医疗体系从规模扩张走向价值医疗的必然转折。对于医院检验科,这意味着告别“以检养医”的舒适区,重新思考专业价值所在;对于IVD企业,这意味着终结依靠信息不对称和关系营销的野蛮生长,真正以创新和服务赢得市场。

在这场史无前例的行业洗牌中,唯一不变的真理是:只有创造真实临床价值的产品和服务,才能拥有未来。正如一位行业资深人士所言:“这不是寒冬,而是早该到来的春天。只不过,不是所有企业都能熬过换季的温差。”

检验套餐解绑不是终点,而是检验行业价值回归的起点。那些能够快速适应、主动变革的检验科和企业,将在风暴过后占据更有利的竞争位置。而对于整个医疗体系而言,这场变革的最终受益者将是广大患者,这正是医改的初心所在。

来源:检验医学网

0

路过

0

雷人

0

握手

0

鲜花

0

鸡蛋

本文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

推荐阅读
体外诊断网是宇翼科技旗下品牌,定位于全球体外诊断领域服务平台,我们追求及时、全面、专业、准确的资讯与数据,致力于为企业及用户服务。
  • 微信公众号

  • 微博账号

  •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