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数年间,医药公司临床运营部门经历了一场非理性繁荣。临床试验项目激增伴随着大批人员扩张,整个行业呈现出虚火上升的景象。然而,这种结构性泡沫正变得愈发明显:招聘市场过热、组织架构臃肿、技术投入与效率脱 ...
过去数年间,医药公司临床运营部门经历了一场非理性繁荣。临床试验项目激增伴随着大批人员扩张,整个行业呈现出虚火上升的景象。 然而,这种结构性泡沫正变得愈发明显:招聘市场过热、组织架构臃肿、技术投入与效率脱节,AI等新技术的出现有望重塑临床运营模式,加速泡沫破裂。 一、招聘市场过热 临床运营领域的招聘近年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狂热,人才供需严重失衡。资本在创新药领域的涌入推高了对临床试验人力的需求,自2017年一致性评价启动后,相关岗位需求井喷,而专业人才供给远未跟上 。 许多只有一年经验的CRA跳槽后就被提拔为项目经理。这种拔苗助长式的人才培养导致岗位资质严重注水,新手被火线提拔,管理经验与专业能力却未跟上。 与此同时,薪资水平虚高加剧了泡沫。CRA、PM等职位因人才稀缺而开出远超经验和产出的薪酬,行业传言满天飞:“CRA很风光、赚得多”,吸引大批新人蜂拥而入。而市场 一位业内人士指出,由于真正高素质的人才寥寥,无序挖人导致市场上鱼龙混杂,猎头都难以找到足够候选人。行业高流动性已成常态,据非正式统计,有的临研团队每年有超过一半人员跳槽涨薪。 更有甚者,一个中等CRO在拿下大项目后短时间疯狂扩张,召回离职员工、人员一度膨胀至560多人,随后随着项目结束又骤缩到不足200人。这种大起大落的用人策略无异于饮鸩止渴。 二、组织臃肿、流程冗余与低效内耗 在人才无序扩张下,不少医药企业和CRO的临床运营部门变得日益臃肿低效。一度有项目就疯狂招人,导致许多公司臃肿不堪,人浮于事。 当行情向好时,靠人海战术堆项目尚能掩盖效率问题。但一旦项目减少,这种低效组织立刻暴露出沉重负担。许多公司上行周期建立的庞大团队,如今变成难以压缩的包,项目减少后人工成本迅速吞噬利润,陷入增收不增利的死循环。 传统临床运营往往层层设岗:CRA之上有CRA主管,项目经理,下设各类区域协调员、CTA、数据管理员等,几乎每一步都有专人把关。 然而实际执行中,这些角色界限模糊、重复劳动严重。KPI设计的失真更让情况雪上加霜:许多团队以访问次数、文档提交数量等指标考核员工,却忽视试验质量和效率,导致大量耗时间做无用功只为凑KPI。 例如,有些CRA被要求每月完成固定次数的中心访视,他们为了达标不惜频繁跑腿做表面功夫,而问题解决和数据质量却无人评估。久而久之,团队学会的是如何迎合指标而非提升试验质量,KPI沦为形式主义,既无法真实反映绩效,反而扭曲了工作重心。人越招越多,办事却越来越慢。 多个CRO公司在行业下行后痛定思痛,几乎异口同声地开始砍冗余、调结构,力求人均产出最大化。 在人力泡沫的同时,不少企业在信息化工具上投入重金,试图提升效率,却收效甚微。理论上,电子化管理系统(eTMF、CTMS、EDC等)应该简化临床试验流程,但现实中却常常沦为新的负担。 许多公司的技术栈纷繁复杂却彼此孤立,不同环节引入不同厂商的系统,互不兼容,数据无法共享,员工反而疲于在多个平台间重复录入、对账。临床试验涉及多方协作,但信息流通极其不畅,大量数据传递还停留在人工抄录阶段,错误和延迟在所难免。 不同中心用不同系统,最后还是要人工来整合。这种数字碎片化使得原本期望的效率提升荡然无存,反倒增加了协调成本。更糟糕的是,一些公司采购这些昂贵系统更多是出于监管合规和对外宣传的考虑,内部并未真正消化吸收。于是我们看到技术投入与实际效率形成巨大背离:电子化系统成了新烟囱,员工不得不在纸质和电子、多个平台之间来回折腾,反而比不用时更繁琐。 不少一线员工私下戏称:“我们上了系统后,Excel表一个都没少做”。引入的信息化工具没有整合就等于增加工作,而非减少。eTMF系统买来了,但各部门仍各自为政,文档依旧反复归档备份;CTMS上线了,但项目状态需要人工同时在Excel登记…… 可以说,目前信息化陷入了投入高、产出低的怪圈。在这个意义上,这些华而不实的系统建设本身也是泡沫的一部分:巨额投入没有转化为效率,反而掩盖了管理问题,让组织养成靠人海补漏洞的惯性。 三、AI自动化革新与岗位消解 正当人工低效和系统孤岛困扰行业之际,新一波人工智能技术正冲击临床运营领域,有望打破旧有格局。AI所带来的自动化、智能化手段,正在替代过去许多需要人工完成的工作,直接威胁到部分泡沫化的岗位。 首先,在数据监查和管理方面,AI大展身手。以往CRA需要逐页核对病例、手工比对源数据与EDC,一项多中心试验要投入无数人天的监查。如今,通过机器学习和RPA,数据核查的很大一部分可以由算法完成。 例如,国外一家生命科技公司开发的“EMR-to-EDC”系统,已经实现医院电子病历与EDC数据库的对接,医生用平板录入病历后数据自动同步至试验数据库,经AI处理直接进入EDC。 这一系统完全取代了原先人工流水线式的数据录入:省去了SMO公司派CRC现场抄录、CRA多次核对的环节,大量减少了人为录入和往返修改的时间和成本。同时,该平台内置AI质检员,会自动标记离群值、逻辑错误等异常数据,相当于把人工稽查核验的工作自动化了。再配合大语言模型,系统甚至能辅助判断不良反应和疗效评估,为研究者提供决策参考。 可以预见,随着这类技术成熟,传统由CRA、数据管理员逐项清洗数据、发质询的工作量将大幅降低。部分CRA/DM角色将被重新定义:人力将从简单重复的核对劳动中解放出来,更聚焦于问题解决和决策支持,而那些缺乏专业增值、纯粹对表格的岗位势必被压缩。 其次,AI推动跨部门流程整合,减少协调员式冗余岗位。过去,临床运营中有大量人力充当信息沟通的中介:下达访视计划的CTA、联络各中心进度的区域协调员、跟催文件的文档专员等等。这些角色很大程度上源于信息不透明和流程割裂。 但在AI驱动的数字平台上,项目流程可以端到端实时监控,各相关方共享单一数据源。举例来说,一个智能项目管理系统可自动提醒研究者和CRA关键节点、生成报告发送给各级经理,无需专人跟踪催办;又如受试者招募环节,AI可实时筛选医院数据库找到匹配患者并通知研究者,比人工多层转介高效得多。 跨部门的流程由算法衔接,组织内部各环节不再需要人为粘合。结果就是,那些原本充当沟通润滑剂的岗位(如Trial Coordinator、Assistant等)将大幅减少。AI让信息流转更加顺畅透明,曾经存在的许多人为接口、人为复核被,打通砍掉,组织结构因之扁平化。 概括而言,AI的应用将大幅削减中间层级。当数据自动汇总分析,上层管理者可以直接获取洞见,不需要层层汇报加工,中层管理人员的价值被挤压。 一些业内观察者甚至预计,未来临床运营团队可能精简成“小核心+智能系统”的形态:少数资深人员决策把关,AI系统处理繁杂事务。这意味着传统意义上人海战术的基础正在被动摇。下表列举了AI对典型临床运营岗位的替代路径: CRA 传统:现场核查病例、一致性检查、数据质控等 AI时代:通过EDC对接EMR自动核对数据,E2E系统已减少大量现场核对;风险监查算法及时发现异常,提高集中监查效率。 CRC 传统:病例记录转录、试验安排协调 AI时代:EMR直接上传数据至EDC取代人工录入;自动提醒受试者访视、AI助手协调试验排程,减少人工联络。 DM 传统:数据清理、质疑发放、数据库锁定 AI时代:算法自动识别缺失/异常值并发出质疑,;自动化的数据一致性检查,大幅降低人工清理工作量。 CTA 传统:会议安排、文件整理、内部沟通协调 AI时代:自动日程安排与提醒,eTMF智能文件归档和缺失提示,部门沟通由项目管理软件实时更新,减少人工跟踪。 当然,AI的冲击并非一夕之间全面取代所有人力。许多业内人士也指出,AI无法完全替代监查员等角色的价值。 临床试验过程复杂多变,涉及对质量和伦理的高标准要求,不少工作需要人与人互动和经验判断。例如研究者关系维护、现场问题解决、设备核查等,目前AI还很难胜任。 有分析就曾指出,远程监查最终并未完全取代现场监查,同理,AI提高效率却无法彻底替代监查员的人工劳动。人机协同将是较长时期内的主流模式:AI负责琐碎重复、数据驱动的部分,人类负责判断、决策和沟通。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在泡沫鼎盛时期膨胀的那些岗位和流程,将在AI浪潮下率先被削减精简。一些曾经看起来很忙但对最终结果贡献不大的角色,面对AI的无情对比,将难以为继。组织扁平化和中介消解的趋势已经显现端倪,留下的是对真正专业人才的更高要求和更少但更精的团队。 五、剩余的时间窗口 一旦头部药企和CRO大规模引入,势必连锁淘汰旧的人力密集流程。可以设想,在2030年前后,随着AI在行业中的验证深化,临床运营的数字化进入规模化应用阶段,那时不采用AI的公司将在效率和成本上彻底落后,不得不跟进。 这个过程中,行业将出现明显的人员精简和岗位重构。 泡沫中的大量冗余岗位会突然发现无事可做,因为机器干得又快又好。 在监管趋严、资本冷却的宏观压力下,行业已开始去泡沫化的痛苦过程。AI和新模式则像催化剂,加速旧秩序的瓦解。 当前已有苗头表明洗牌在即:预计行业前五大公司市占率将从45%提高到60%以上,中小玩家将有30%左右被淘汰出局。 那些缺乏技术壁垒、靠人海战术过活的公司最先出清。时间上,未来1-2年是出清高峰,3-5年后行业有望步入新平衡。 泡沫的最终破裂或许不会等来一个宣告时刻,而是通过无声但剧烈的收缩体现:一批公司销声匿迹、大批岗位消失或转型,薪资和人力规模回归理性。 六、哪些公司和岗位最危险? 从目前市场来看,中小型CRO公司和基础临床运营岗位首当其冲。 中小CRO公司由于前期扩张激进,已显现泡沫破裂征兆。H公司承接大单后猛增到数百号人,随后业务锐减人员骤降;一些公司如C公司和F公司等被曝出资金链问题,拖欠CRA和PM工资,以致闹上法庭。更有某些CRO在高峰期拿了风投资本,现在项目断流估值暴跌,引发控制权纠纷。 这些公司无一不是当年人声鼎沸、如今满地鸡毛的缩影。曾经炙手可热的卖水生意,如今却成了风暴中心。相当一批中小CRO当前的繁荣是非理性的、不可持续的。 他们的订单和利润建立在不健康的人力规模上,一旦外部条件稍有风吹草动,便自乱阵脚。对于这样的公司,泡沫破裂不再是是否的问题,而是什么时候的问题。 再看岗位层面,最危险的莫过于那些高度标准化且供给过剩的职位。 过去几年CRA被神化为高薪职业,大量涌入导致良莠不齐,某种意义上CRA的人力市场本身就有泡沫。当行业紧缩时,最先感受到压力的也是CRA群体:薪资增长停滞甚至下降,跳槽不再容易。实际上,部分地区的CRA平均月薪已开始回落,有经验者不再炙手可热。 对比之下,一些“协调”类岗位(CTA、行政支持等)也岌岌可危。他们的工作内容大多属于可自动化、可整合的部分,在新的流程下要么被合并要么被机器取代。 数据管理员也面临类似命运,当AI质检成为标配,人工100%检核数据将成为过去式,那些只会机械清洗数据的DM将无用武之地。 可以说,凡是无法体现专业深度、只能完成单一重复工作的岗位,现在热闹非凡的,很可能就是虚假繁荣。一旦形势逆转,这些岗位要么迅速裁撤,要么岗位描述被彻底改变。对于仍沉浸在高薪舒适区的从业者,别做那只站在风口的猪,风一停就会摔下去。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一些大型企业的临床运营部门本身也存在泡沫隐忧。某些龙头药企和CRO的临床团队规模动辄上千人,层级众多、流程繁杂。 有内部人士坦言,有的部门实际效率低下,人浮于事,但因为前几年项目多资金足,这种低效率被豪掷的预算所掩盖。然而当2024年的寒冬来临时,即便是一哥泰格医药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不得不在年报中强调降本增效。头部尚且如此,底下公司更是风声鹤唳。 因此,那些组织庞大但缺乏精细化管理能力的企业同样处在危险境地。它们目前看似稳健,实则暗藏结构性泡沫,一旦行业继续下行或技术产生颠覆,这些机构内部可能上演大撤退。 七、下一个未来 综上所述,中国医药临床运营领域正经历一场从过热走向冷静的剧变。曾经撑起泡沫的因素正在反噬行业本身:人才泡沫、组织泡沫、技术泡沫交织在一起,在外部环境变化和新技术冲击下加速破裂。 可以预见,下一个五年将是此领域重新洗牌、挤掉水分的关键时期。非理性的繁荣终将结束,取而代之的是理性、高效、精干的新生态。 对于仍沉迷于旧日繁华的人来说,这转变或许残酷;但从行业长远看,这恰恰是凤凰涅槃、回归理性的必经之路。 正如一句戏谑所言:“卖水人也会渴”,当泡沫散去,那些真正有价值的公司和人才才会脱颖而出,支撑起下一个周期的健康发展。我们正在见证泡沫破裂前夜的种种征兆,也在为行业涅槃重生写下注脚。 来源:林少楠GC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