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关北交所拿出了最好状态?来源|医药研究社相对宽松的环境,让北交所成为了不少中小型专精特新企业的“福地”。近日,IVD企业联川生物向北交所递交招股书,其实也是明智之举。众所周知,近年来IVD行业整体发展较为 ...
闯关北交所拿出了最好状态?
来源|医药研究社 相对宽松的环境,让北交所成为了不少中小型专精特新企业的“福地”。
近日,IVD企业联川生物向北交所递交招股书,其实也是明智之举。众所周知,近年来IVD行业整体发展较为低迷。根据药智医械统计,今年第一季度,52家IVD企业中,仅7家企业实现营收净利润双增长,近70%的企业出现营收净利润双降的情况。
这种背景下,资本耐心难续。虽然联川生物近年来的业绩表现向好势头显著,但其发展中潜在的风险难以忽视,或许也影响了其此前科创板IPO的进展。据悉,联川生物曾于2022年6月首次提交科创板IPO申请,后于2023年6月终止IPO。
不过,如今联川生物转战北交所IPO,又拿出了最好状态吗?
01
扎根基因检测市场,业绩持续上探
相比不少遭遇增长瓶颈的IVD企业,联川生物的经营面确实更为乐观。
招股书显示,2022-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2.35亿元、2.87亿元、3.67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5275.67万元、5348.85万元、6005.67万元,呈现持续增长态势。
![]()
另外,联川生物也在招股书中对2025年第一季度的业绩给出了积极指引:营业收入约为7500万元至9000万元,同比变动19.31%至43.17%;归母净利润约为1200万元至1500万元,同比变动152.91%至216.14%。
上述指标较上年同期增长,主要系基因测序行业快速发展,公司业务规模持续扩大。
据了解,自2006年成立以来,联川生物一直专注基因科技,现阶段主要依托高通量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技术,为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客户提供层次丰富、技术前沿、品质稳定的科研服务及解决方案。同时,公司基于底层基因技术的积累,自主开发创新的基因检测医疗器械,逐步切入临床应用领域,进而形成“基础科研+临床应用”一体化业务布局。
这里需要提到的是,基因测序技术最早应用于生命科学及医学领域的基础科研,服务于高校、科研机构、医院以及生物医药企业等,市场相对成熟,因此目前联川生物虽然有多元布局的倾向,但其最核心的业务还是基础科研。
这一细分领域也还在快速发展。具体而言,随着研发经费投入规模逐年增长,基因检测技术效率不断提高等,近年来基因测序科研服务市场仍有不小的扩容空间。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2019-2024年,我国基因测序科研服务市场规模从33.7亿元增长至68.0亿元,期间复合年增长率为15.1%,预计到2030年将持续增长至141.6亿元。
![]()
市场广阔也成为联川生物业绩增长的前提条件。不过,确定的、可持续的增长还是需要企业自身的精细化运营。
目前来看,报告期内业绩的持续增长,一定程度反映了联川生物的“真材实料”。比如,招股书显示,联川生物拥有成熟完善的高通量测序、PCR及基因芯片等多元检测平台,提供翻译转录组、表观调控组、微生物与基因组、蛋白代谢组及多组学整合研究,覆盖了客户多元需求;公司在多个实验环节进行了自主研发与技术创新,并搭建严格的质控体系,从而能够实现高效交付并取得不错的交付成果……
但与此同时,仍有一些潜在风险在动摇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基本盘。
02
透过光鲜的业绩面,看到“疑难杂症”
仔细来看,影响联川生物持续增长的因素有不少。我们主要关注以下几点。
首先,市场竞争在所难免。聚焦联川生物着重布局的基因检测科研技术服务领域,高手云集,诺禾致源、华大基因、欧易生物、美吉生物、贝瑞基因等企业都是市场的焦点。
其中,诺禾致源2024年基因测序服务收入达20.49亿元,同期华大基因多组学大数据服务与合成业务营业收入也达到6.67亿元。根据收入规模情况,联川生物在国内基因测序科研服务领域的市场排名在前5名左右。
而公司要规避或减小竞争风险,离不开两个动作:一是增强核心竞争力,二是多元业务布局。
就第一点而言,基因检测技术壁垒较高,生产服务工艺流程复杂,涉及分子生物学、医学遗传学、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等科学的行业特征,就决定了技术研发是相关企业立足市场的根本。这方面,联川生物还是展现出一定重视性。
据招股书,公司研发费用率略高于同行业上市公司平均水平。截至2024年末,公司拥有52人的研发团队,占公司员工总数的13.65%,专业背景涵盖了生物学、医学、计算机等众多学科;硕士及以上学历员工达到184人,占公司员工总数的48.29%。
![]()
不过,在第二点上,联川生物存在一定竞争劣势,其也在招股书中坦言:“公司目前主要业务以基因检测的科学研究服务为主,业务模式相对单一,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
此外,基因检测产业中游企业的定位,也使得联川生物受到一定产业链限制。
![]()
据了解,基因检测产业链包含上中下三个环节。其中,上游为生产基因测序仪器、试剂(包括建库试剂、测序试剂等)等设备及原材料的供应商,主要参与者包括Illumina、ThermoFisher及华大智造等,因技术门槛较高,这些供应商具备很强的竞争优势,短期内难以被复制或超越。
而处在中游的基因测序服务提供商,需要积极关注并整合上游技术动态,并根据下游需求将最新的技术进行转化,为客户提供最新的基因测序服务与产品,降低产品的使用门槛。
这样的产业结构,也意味着联川生物深度与上游供应商绑定,若相关供应商面临发展挑战,也会将不良影响传递给中游企业。目前联川生物的发展中就存在这一隐忧。
据招股书,联川生物主要供应商Illumina被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具体情况为:2025年2月4日,商务部发布不可靠实体清单工作机制〔2025〕4号公告,将美国PVH集团和因美纳公司(Illumina,Inc.)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
2025年3月4日,商务部发布不可靠实体清单工作机制〔2025〕6号公告,决定对因美纳公司采取“禁止其向中国出口基因测序仪”的处理措施。
而截至本招股说明书签署日,联川生物保有数台Illumina高通量测序仪,仍可正常采购Illumina测序试剂,但未来会发生什么难以预测。联川生物表示,“若Illumina试剂供应政策调整、价格上涨、产品断供,或因国际关系、贸易政策变化影响技术支持服务,可能会对公司的正常运营产生不利影响。”
目前,联川生物也开始布局华大智造的测序平台,或能消解一定风险。
总体而言,联川生物发展中有光鲜的一面,但深入其经营本质,还是能发现不少问题。而“短板决定上限”,公司要想实现可持续增长,可能还需要一个清除“疑难杂症”的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