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和“4+4”热点过后,很多人欠中医大一个道歉

解读 鹏哥
2025-5-9 14:07 18人浏览 0人回复
来源: 职言新语 收藏 分享 邀请
摘要

协和医学院“4+4”热度逐渐消散,很多人突然发现,自己欠中国医科大学一个道歉。2024年,中国医科大学1800名“同等学力博士研究生”被告知拿不到毕业证,除非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以及发表高质量文章。事件一出, ...

 协和医学院“4+4”热度逐渐消散,很多人突然发现,自己欠中国医科大学一个道歉。

2024年,中国医科大学1800名“同等学力博士研究生”被告知拿不到毕业证,除非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以及发表高质量文章。事件一出,舆论曾掀起滔天怒火,中医大被广大网友批得体无完肤。

人们痛斥校方背信弃义,将学生六年青春视为儿戏。但现在想来,这其实是医学教育的责任救赎——放任注水文凭泛滥,无异于在手术台上埋下定时炸弹。而病人的生命权,永远比任何人的学历焦虑都值得敬畏。

有媒体将针对协和“4+4”事件的舆论声浪,解读为“对机会均等的捍卫”,但那位留言“梦,轻轻碎了一地”的医学生,毕业后会发现更残酷的现实:自己寒窗十年换来的文凭,与速成镀金的“水博士”在晋升等通道上并无二致。

所以问题的根本不在于什么机会均等,而在于人才评价体系已千疮百孔。

饶毅教授近日发文《协和医学院招生的弱点及其解决办法》,希望“立即停止招收海外华人、国内出国读本科再马上回来读协和的生源。”这确实是良心话。

但他同时也坚定肯定了协和“4+4”项目的初衷、设计和内容,这一点却难以服众——所谓初衷也就算了,问题的根源难道不是项目设计和内容吗?

首先是违反了医学教育的客观规律——医学不同于哲学,它是有专业壁垒的,复合型医学人才的培养,应以扎实的医学根基为生长点,而不是在文艺、园艺等其它不相干专业学科知识基础上,再施以医学技能的嫁接。

其次是违反了唯物主义的认识规律——十几年的改革实践已经证明,协和“4+4”模式培养的医学博士,其临床能力不过相当于入门的准医生,为何不本着“实践检验真理”原则,对这一模式进行必要批判、科学“扬弃”,反而还要一意孤行,把这一不成功的模式进行到底?

此外,这一模式也不符合国情,不客气地说,协和“4+4”模式中,有几名非医学专业学生,是因为热爱医生这个职业而报考的?还不是冲着“速成超车”的博士帽、高薪资,或者“曲线上车”般拿到体制内的编制?

相比较而言,同样是“4+4”,浙江大学的“巴德年医学班”就不遭人诟病,因为其不逊于北大医学部的高考录取分数线,就确保了公开、公平的招生路径,以及“掐尖”的生源质量,而学生本科专业的选择也是与医学发展息息相关,比如计算机、药学等,而且至少要修满 33 学分的医学预科课程,例如生物化学、基础医学等,为后续的4年专业培养打下坚实基础。

很明显,浙大的“4+4”,是符合客观规律的医学精英培养模式,可以当作范本,为那些失败的“4+4”提供几点破局思路:

一是生源严选机制:仅在相关学科顶尖5%群体中遴选,确保知识迁移的可能性。二是培养周期重构:设置不低于3年的临床观察期,建立“理论-实践-再理论”的螺旋上升模式。三是职业信仰塑造:引入淘汰率不低于30%的阶段性考核,让医者仁心成为比技术更重要的筛选标准。

总之,医学是人类对抗死亡的最后堡垒,守护医学教育的纯粹,就是守护每个人生命最后的尊严。

当前,比协和医学院的个体整改更有意义的是,立即取消医学教育的全部“水文凭”——当我们允许任何形式的学历注水,就是在默许未来的某天,无数人,包括我们的至亲,躺在由“速成专家”主刀的手术台上,毫无尊严地离开这个世界。

来源:职言新语

0

路过

0

雷人

0

握手

0

鲜花

0

鸡蛋

本文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

推荐阅读
体外诊断网是宇翼科技旗下品牌,定位于全球体外诊断领域服务平台,我们追求及时、全面、专业、准确的资讯与数据,致力于为企业及用户服务。
  • 微信公众号

  • 微博账号

  • 商务合作

  • Discuz! X3.5 | Copyright © 2015-2023 | 宇翼科技
  • 免责声明:本网不承担任何由内容提供商提供的信息所引起的争议和法律责任|浙ICP备18026348号-3|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3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