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大智造一季报,虽意外,但合理

解读 鹏哥
2025-4-30 13:54 8人浏览 0人回复
来源: 基因江湖 收藏 分享 邀请
摘要

“人们总是高估一项技术所带来的短期影响,却又低估它的长期影响。”这句话被称为阿玛拉定律(Amara’s Law),在技术与创新界,这一定律被反复提及。放到当下,把“技术”换成“事件”,也依然适用。2月,商务部将 ...

 “人们总是高估一项技术所带来的短期影响,却又低估它的长期影响。”

这句话被称为阿玛拉定律(Amara’s Law),在技术与创新界,这一定律被反复提及。

放到当下,把“技术”换成“事件”,也依然适用。

2月,商务部将因美纳纳入不可靠实体清单;3月,商务部公布具体处理措施:禁止其向中国出口基因测序仪;4月,中美关税战升级,国产替代加速。

这一系列事件,都被看作是国产基因测序仪爆发的重大历史性机遇,再加上企业、媒体、券商等的宣传造势,直接引发了关于国产测序仪业绩暴涨的遐想。

4月29日,华大智造发布了2024年全年年报,同期,也发布了2025年第一季度季报。

毫无疑问,相比2024年年报,大家更感兴趣的是,2025年的第一季度报,华大智造究竟能赚多少?(其他几家仪器厂商还未上市,华大智造的季度报是唯一公开可查的数据来源。)

但结果让人意外。华大智造的2025年一季度报,营业收入4.55亿元,反而同比下降14.26%。

很显然,市场情绪再会遭遇反转。

早在2月初事件发生之时,我们曾撰文给出提示,切忌“半场开香槟”

情绪会剧烈波动,但测序仪类的大宗交易会趋于理性。市场的过分乐观、和不如预期后的迅速悲观,都是短期的情绪作用。

但实话讲,我们只是认为当时的市场情绪过于火热,而并没有发生根本性错判。年初发生的若干事件,的确是国产测序仪厂家们的重大利好,而华大智造,还是获益最大的那个玩家。

最典型的例子,因美纳测序仪中标被废(详见:废标!)

但,为什么这种利好,在一季度财报中未能体现?除了可能的“收入确认的滞后性”之外,还有什么其他原因?

时间会抹平情绪,市场会均值回归。

今天,我们通过华大智造2025年一季报,试图探寻“预期反差”中可能的合理因素。

01

华大智造的一季报:虽意外,但合理

事实上,国产品牌业绩大幅增长,需要两个基本前提:

(1)市场出现大量采购需求;

(2)在大量新增采购中,选择了国产品牌。

这两个前提,在当下的测序仪市场,是否成立?

我们不妨将自己的角色转换为“客户”,换位思考两个问题:

问题1:如果我的实验室已经有运行illumina测序平台,不可靠清单和关税事件后,我会立即停止illumina测序平台运行,再花一笔钱采购国产测序平台吗?

大概率不会。

一方面,无论科研院校、还是企业机构,都在节衣缩食、降本增效,增购需求放缓;

另一方面,不可靠清单处理措施,目前只是禁止illumina向中国出口测序仪,但并没有禁止测序试剂和耗材的出口;此外,illumina在上海、新加坡设有生产基地,在国内也有众多OEM合作伙伴,以“零部件出口”代替“整机出口”、以OEM程序完成国产身份转换、以新加坡转口贸易降低关税影响。(详见:影响!留言区

所以,在存量市场,已购置illumina或其OEM测序平台的用户,尚未受到不可靠清单和关税事件的实质冲击,其原测序平台仍能正常运转。

既往还能用,用户就会观望。

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存量市场立即切换成国产平台的时间紧迫性。

问题2:如果我准备购置测序平台,不可靠清单事件和关税事件后,我会优先选择进口品牌,还是国产品牌?

大概率优选国产品牌。

一方面,且不论大国博弈下的情感因素,单从运营风险的角度考虑,不可靠清单和关税事件,及未来随着中美博弈加剧带来的可能影响,国产品牌是更稳妥的选择;

另一方面,国产平台在与进口平台的历年博弈中,已经显现出了高度的竞争力,性能相当,价格更低,服务更优。

所以,在增量市场,国产加速、进口失势已是普遍预期。

上面两个看似普通的问题,其实揭示了一个根本性的事实:

不可靠清单事件和关税事件,现阶段主要影响的是增量市场的客户选择;而对更庞大的存量市场,短期影响有限。

那么,中长期影响呢?

答案也很明确。

不可靠清单事件和关税事件,已经深刻影响了用户的购买决策。旧设备换代之时、寻求新的OEM合作伙伴之时等,国产品牌必然会是用户首选。

所以,这一波国产替代的利好,迟早会兑现,并不会缺席

我们预期这一波利好,会在接下来的业绩中陆续体现。

02

未来业绩兑现的三个关键点

事实上,增量市场的国产替代,并不是从年初事件后才开始。

近几年,illumina大中华区占比一直走低,反之,国产测序仪品牌的市场占比一直在提高。

据华大智造2024年年报,2024年,华大智造全球新增销售装机量近1270台,占全球新增销售装机市场份额28.2%,创历史同期新高;

其中,在中国新增销售装机量超过1000台,占中国新增装机市场份额63.8%,已经连续3年成为国内新增市场份额第一。

但另一方面,随着应用市场需求转弱、新增动力降低,上游国产测序仪厂家还是免不了阶段性业绩承压。

很显然,单靠测序仪增量市场的国产替代,还远远不能支撑起测序厂家们未来的业绩。

怎么办?

未来国产测序厂家业绩兑现,关键有三点:

(1)存量市场的国产替代;

(2)横向市场找增量;

(3)海外市场找增量。

我们依次来看。

(1)存量市场的国产替代。

要想完成存量市场的国产替代,就要知道,这一块的生意,究竟在哪里?

目前,illumina在中国市场,每年还有20亿左右的营收,但其中占比较大的为试剂销售,占比约7成;设备类只占到3成,约每年5-6亿。

按测序国产替换的先后顺序,设备替换在先、试剂替换在后,有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下子完全替代。

分领域来看,科研市场,由于没有产品注册报批的制约,国产替代过程相对容易。

以华大智造为例,旗下机型DNBSEQ-T7明星机型,已经在很多科研服务企业中装机运营,并在市面上体现出了成本、交付等极高竞争力。

而临床市场,突破口在于撬动原有基于illumina注册报批及OEM的企业,让其顺利迁移到国产测序平台。

如何快速、低成本迁移,我们此前已经给出过答案:(详见:答案!)

我们需要共同推动监管层,

“给这一类产品开辟绿色通道,加快基于国产测序平台产品的注册报批。”

“给原有基于illumina及OEM的获批产品,增加国产适配机型的具体可实施路径。”

若监管适当突破,得益于华大智造强大的注册能力、服务能力和生态伙伴,必能抓住这一波实质利好。

(2)横向市场找增量。

横向市场找增量、分担核心业务压力,并不意味着完全脱离测序的主航道。

当前市场竞争,已经不是单一测序设备的竞争,而是以测序为核心的整体解决方案、整体服务方案的竞争。

这就意味着,除测序仪以外,测序仪周边的配套设备、配套软硬件系统,以及在各个应用场景下的针对性解决方案,都是市场竞争的一部分;当然,这也会成为“增收”的一部分。

按华大智造的话语体系,即围绕基因“读、写、存”做工具布局。其中,自动化板块、多组学等新业务板块,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

据华大智造2024年年报,实验室自动化业务板块,已经全面升级为实验室智能自动化 GLI 业务,深度融合AI技术,整体运行效率和智能化水平大幅提高,该板块在2024年实现营收2.09亿元(剔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收入),同比增长了36.69%;

多组学业务等新业务板块,整体实现营收4亿元,同比增长57.05%;其中细胞组学平台的相关收入,同比增长更是高达171.98%。

鸡蛋不放在一个篮子里、东边不亮西边亮。

三大业务的协同发展、共同促进,及相关板块与AI深度融合带来的成本降低、效率提升、易用性提高,当测序仪核心业务阶段性承压之时,这些业务板块可以有效分担风险、创造收入。

(3)在海外市场找增量。

国内是基本盘,但仅靠国产替代的逻辑,支撑不起一家全球性的伟大企业。

出海对当下的中国企业,已是共识;但对于华大智造来说,从一开始,它就是一家全球化运营的公司。也正因如此,华大智造遭遇了多次来自美国政府的不合理对待。

客观来讲,如果不是美国政府的多次打压,甚至泛化到整个欧美市场的影响,华大智造的全球化运营之路,要顺利得多,营收也会远比现在大得多。

既然左右不了大国竞争,那只能因势利导、做企业自己能做的事情。

海外市场,准入先行。

所以,我们看到,2024年,华大智造在20多个国家或地区,拿到了覆盖亚太、美洲、欧非及中亚90多个市场的准入资格。

其次,不同市场的资源分配。

对此,华大智造的答案可以概括为4个字:因地制宜

对于美洲市场,地缘政治冲突加剧,那就提前做好备库,以应对关税战等的冲击;加强亚太、欧非的本土化经营和布局。

目前,华大智造已经建立全球9大研发中心、7大生产基地、9大国际备件仓库,这是全球化开拓的底气、范本。

总结

回到最初的问题,总结一下:

为什么看似多种利好加持下,华大智造的2025Q1业绩表现反而不如预期?

除了3月4日商务部才发布对illumina的正式处理措施、收入确认延迟、一季度采购淡季之外,我们认为最核心的原因在于:

不可靠清单事件与关税事件,现阶段主要影响的是增量市场的客户选择;而对于存量市场的影响,会有滞后性。

未来,国产测序仪突围,要依靠三个关键市场:(1)存量市场替代、(2)横向市场、(3)海外市场,来打造更有韧性的业务结构。

但归根结底,什么才是才是测序市场持续发展的最原始动力?

作为产业链中的一环,只有中下游应用市场的繁荣,才有上游市场的繁荣;也只有上游不断进行技术、工具升级,才有中下游市场不断发展的新动能,大家休戚与共。

近来AI的发展,也带来了新一轮的产业升级机遇。测序产业是BT+IT的融合,与AI底层技术同源,两者可以很好融合。作为技术与工具的提供者,国产测序厂商将“自动化”全面升级为“智能化”、“智惠化”,其核心点在于,把人解放出来、把成本降下来、把对客户的能力要求降下来,从而帮助整个产业更好完成测序的普及、普惠。

产业的发展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而近来发生的关税事件、海外数据库访问受限、中国留学生被区别对待等,无一不提示我们,科技和产业有国界,只有自力更生,才能不受制于人。

对于国产测序厂家,对于本土测序产业,我们需要,再多一点耐心。

利好不会缺席,利好终会兑现。

来源:基因江湖

0

路过

0

雷人

0

握手

0

鲜花

0

鸡蛋

本文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

推荐阅读
体外诊断网是宇翼科技旗下品牌,定位于全球体外诊断领域服务平台,我们追求及时、全面、专业、准确的资讯与数据,致力于为企业及用户服务。
  • 微信公众号

  • 微博账号

  • 商务合作

  • Discuz! X3.5 | Copyright © 2015-2023 | 宇翼科技
  • 免责声明:本网不承担任何由内容提供商提供的信息所引起的争议和法律责任|浙ICP备18026348号-3|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3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