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收入大幅下降的同时,过去十几年累积起来的债务越来越高“拖欠工资15个月”“科室绩效负数”“医院申请破产”……这些触目惊心的词条,竟然都现实。2024年,广东梅州一家公立二级医院因欠薪停诊,最终走向破产; ...
医院收入大幅下降的同时,过去十几年累积起来的债务越来越高 “拖欠工资15个月”“科室绩效负数”“医院申请破产”……这些触目惊心的词条,竟然都现实。 2024年,广东梅州一家公立二级医院因欠薪停诊,最终走向破产;黑龙江某市级医院负债9100万元,年收入却不足1亿。 全国近半数二级公立医院陷入亏损,负债总额超万亿的“灰犀牛”正冲击医疗体系。 一边是疯狂举债扩建,一边是收入断崖式下跌,公立医院为何走到生死边缘?普通人看病会受多大影响? 从“发不出工资”到“破产停诊” 广东梅州嘉应医院欠薪停诊,债务压顶 嘉应医院曾是梅州市市直公立综合性医院,因拖欠薪资10个月,最终宣布停诊。 2023年其医疗收入暴跌27.9%,负债664万元无力偿还,成为全国首个破产的公立医院案例。 全国性亏损潮,近半数二级医院入不敷出
据《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历年数据 2004年公立医院负债规模为1401亿元,资产负债率为26.16%; 到2010年,负债总额近5113亿元,资产负债率提高到31.24%; 2021年负债总额增至1.92万亿元,资产负债率达45.18%, 43.87%的二级公立医院亏损。 西南某三甲医院负债4亿元,年收入仅2亿,每年需偿还专项债利息1400万元,但实际还款不足1%。 欠薪蔓延:医护生存困境加剧 湖南某区级医院全员降薪30%,打印纸只能用废纸,“省下的钱连窟窿的边都摸不到”。 在政府投入难以满足现实需求背景下,公立医院为改善就医条件、争取建设项目,大多通过举债来扩大规模、更换诊疗设备。 负债扩张与收入断流的双重绞杀 疯狂举债:大楼盖了,钱从哪来? 举债建设成常态,过去十年,公立医院盲目扩建院区、购置高端设备,全国公立医院负债总额从2010年的5113亿飙升至2021年的1.92万亿。 规模≠效益,某西南三甲医院占地仅5.8亩(半个足球场大小),却举债3亿建新院区,最终病床空置率超30%,设备闲置成“废铁”。 收入断流:医保控费、患者流失、财政“断奶” 医保支付改革“双刃剑”:为提高医保基金使用效率,DRG(按病组付费)/DIP(按病种分值付费)付费模式下,医院被迫在有限预算内控成本,超支部分自行承担。湖南某医院因DIP结算,年收入锐减800万元。 患者“用脚投票”:基层医院留不住小病,三甲医院虹吸重症,二级医院病源断崖式下跌。某西部城市五家三级医院争夺110万人口,住院量两年暴跌20%。 财政补贴不足10%:九成收入靠自营,但医疗服务价格长期扭曲。黑龙江某医院财政拨款仅60万元,连发三个月工资都捉襟见肘。 在政府投入难以满足现实需求背景下,公立医院为改善就医条件、争取建设项目,大多通过举债来扩大规模、更换诊疗设备。 清华大学医院管理研究院教授钱庆文分析,公立医院的债务主要来自盖大楼、购买仪器设备、人才引进,还有部分债务在经营过程中不知不觉形成,比如买药品耗材没有马上付款,久而久之逾期应付药品耗材款金额增加,形成债务。 2019年《全国卫生健康财务年报》数据显示,全国三级医院非流动负债1568.61亿元,其中基本建设负债843.7亿元,设备购置负债211.3亿元,二者占比近七成。 处于“夹心层”的二级医院举债建设冲动比较强烈。据国家卫健委统计,2020年全国约四成二级医院出现亏损,其中7.51%的资产负债率超过100%,49.53%的资产负债率超过50%。 当经济形势发生变化,医院也不可能独善其身。“现在挨头刀的会是杠杆加很高的(企业),公立医院上杠杆最大的支出就是盖大楼、买设备、增床位,先倒下的会是在盖楼上过于冒进的这批医院。” 北大纵横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合伙人王宏志补充说,医院管理者在任期内举债建设,留下的债务往往是后来者偿还,“我在任上能搞来钱,红火一把,债务问题不是我的”。 政策困境,禁而不止的扩张与“甩锅”争议 政策“刹车”难遏扩张冲动 尽管国家卫健委多次严禁公立医院举债建设,但医院评级与院长政绩挂钩,催生“盖大楼升三级”的潜规则。内蒙古某医院负债率高达64%,仍计划新建住院大楼。 医保控费“甩锅”之争 财政补贴杯水车薪 某县级医院每年获财政补贴500万元,不足人力成本的十分之一。专家直言:“政府救不了所有医院,改革必须靠自身。” 一般而言,公立医院收入主要来自医疗服务收入和财政补贴。财政补贴力度受各地财力影响,从全国范围看,财政补贴在公立医院收入中占比不足10%,整体而言医院主要依靠自身业务开展实现营收。 过去公立医院可以在药品和耗材实际采购价格基础上加价15%销售给患者。 为破除“以药养医”,进一步体现公立医院公益性,2017年9月和2019年底,药品和耗材加成分别取消。 由此带来的医院收入减少通过各地建立补偿机制消化,归纳起来即是80%靠调整医疗服务价格、10%靠政府投入、10%靠医院自身精细化管理。 因政府投入不足,且医疗服务价格调整进展迟滞,公立医院在这一重大改革中背负了相当比例的改革成本。 普通人会受何影响? 短期阵痛:部分医院服务缩水,候诊时间延长,偏远地区或面临“看病难”。 长期隐忧:若医院倒闭潮蔓延,基层医疗体系可能崩塌,三甲医院压力进一步加剧。 一线希望:倒逼医疗资源优化,罕见病药、国际新疗法或加速引入,医保资金使用更高效。 公立医院的困境,是医疗体系转型的阵痛,更是重构公平与效率平衡的契机。 当“活下去”成为首要命题,唯有打破盲目扩张的路径依赖,才能让医院真正回归“治病救人”的本位。 这场生死突围,关乎每一位患者的未来。 来源:MY沐妍有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