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GE医疗中国宣布重大人事调整:原中国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张轶昊将于7月1日退休,继任者为强生前中国区主席宋为群。这一变动被视为GE医疗应对中国市场挑战的关键布局。张轶昊在任期间(2019-2025年)推动了 ...
2025年2月,GE医疗中国宣布重大人事调整:原中国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张轶昊将于7月1日退休,继任者为强生前中国区主席宋为群。 这一变动被视为GE医疗应对中国市场挑战的关键布局。 张轶昊在任期间(2019-2025年)推动了GE医疗的“全面国产”战略,将中国区设备国产化率从30%提升至80%,并扩建北京、无锡等六大生产基地,形成覆盖全国的供应链网络。 然而,2024年财报显示,GE医疗中国区营收同比下滑15%至23.6亿美元,成为全球主要市场中唯一负增长区域。 新任掌门宋为群在强生任职超过20年,曾主导医疗科技与制药业务在中国的协同发展,并推动苏州产业园等本土化项目落地。其上任后,GE医疗亟需解决两大难题:一是如何延续国产化战略以应对政策与竞争压力;二是如何在中美关税升级的背景下重构供应链。 01 关税风暴下的供应链危机:成本飙升与市场份额失守 2025年4月,中美贸易摩擦再度升级。 中国对原产于美国的医疗设备加征125%关税,并对CT球管等核心部件发起反倾销调查。这一政策组合拳直击GE医疗的“主动脉”——其影像设备业务的供应链和市场根基遭受双重冲击。 尽管GE医疗宣称CT设备国产化率超85%,但CT球管、超导磁体等高端部件仍80%依赖美国及印度进口。关税加征后,相关部件采购成本激增,导致整机价格竞争力下降。 国家药监局2025年Q1数据显示,国产CT、MRI设备新增注册证数量同比激增47%,而进口设备下降21%。政策引导叠加技术突破,正快速改写市场格局。 在256排以上超高端CT市场,GE医疗份额从2023年的68%跌至2025年Q1的49%,联影、东软医疗合计拿下41%份额。 财政部《基层医疗设备更新专项补助方案》明确要求国产设备占比不低于90%,导致GE医疗在县域市场的超声设备销量同比暴跌62%。 第三方服务机构“医修宝”数据显示,GE医疗设备维保合约续签率从85%降至57%,国产厂商以“设备+十年维保”捆绑方案抢夺客户。 上海交通大学医疗产业研究院报告指出:“国产设备在探测器材料、图像算法等关键领域已实现代际追赶,联影的时空探测器技术甚至超越外资第五代产品。” 为规避关税,GE医疗加速推进供应链重组。 投资5亿美元扩建印度班加罗尔球管工厂,计划2026年将中国市场的球管供应占比从20%提至50%,但印度工厂良品率目前仅为威斯康星工厂的78%。 越南海防市的CT整机组装厂于2025年3月投产,理论上可降低15%关税成本,但当地缺乏高技能工人,月产能仅达设计值的60%。 GE无锡基地的球管项目投产推迟至2026年Q2,较原计划晚9个月,导致2025年球管库存周转天数从45天延长至82天。 “这种产能转移如同‘高空走钢丝’。”波士顿咨询医疗设备分析师王敏指出,“GE医疗需要平衡三重矛盾:转移速度与质量控制的矛盾、短期成本与长期战略的矛盾、全球标准化与区域定制化的矛盾。” 医疗反腐深化与国产替代政策的叠加效应,重构了医院采购决策体系。 广东省卫健委新规要求500万元以上进口设备需经过“技术必要性论证+纪委备案”双重审批,平均采购周期从6个月拉长至14个月。 三级医院2025年国产设备采购金额占比考核线从30%提至45%,与院长绩效考核直接挂钩。 以往外资企业依赖的“设备租赁+分成”模式因涉及外资背景审查趋严,某外资租赁公司在华东地区的业务量下降70%。 典型案例是华中某省级医院2025年的3.0T MRI采购项目:尽管GE医疗设备在影像清晰度评测中得分领先国产设备12%,但院方最终以“避免供应链风险”为由选择联影产品。该院设备科长直言:“现在采购要考虑技术参数之外的‘政治账’和‘安全账’。” 02 国产替代浪潮:本土企业的围堵与政策红利 中国医疗设备产业的崛起,已从政策引导的“替代选项”演变为不可逆的“市场重构力量”。 在政策红利、技术突破与资本助力的三重驱动下,联影医疗、迈瑞医疗、东软医疗等本土企业正以系统性攻势蚕食外资巨头的市场份额,形成“政策围栏+技术攻坚+价格绞杀”的立体化替代格局。 国家层面通过立法、采购规则、财税激励等组合拳,构建起国产替代的“制度护城河”。 2024年修订的《政府采购进口产品审核指南》将CT、MRI等27类设备纳入“原则上不得采购进口产品”清单,仅允许三级医院在“国内无法满足需求”的特殊情况下申请进口,且需经省级卫健、财政、医保三部门联合审批。 财政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补助资金管理办法》明确,采购国产甲类大型设备可获设备总价15%-30%的专项补助,而进口设备仅能申请5%的“节能改造补贴”。例如,湖北省某三甲医院采购联影320排CT时,直接获得省级财政680万元补贴。 国产医疗设备企业享受“三免三减半”所得税优惠,且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高至150%。相比之下,进口设备需额外缴纳13%增值税和6%关税(非美国产品)。 政策效应在集采市场尤为显著。2025年国家医保局主导的省级超声设备集采中,迈瑞医疗以“每台均价38万元”中标532台,而GE医疗同性能产品报价56万元却仅获47台订单。集采规则明确设置“国产设备占比不低于70%”的硬性指标,直接压缩外资企业的市场空间。 国产设备的技术代际差正以惊人速度缩小,甚至在某些领域实现反超。 联影医疗推出的“天河”640层CT,搭载自主研制的时空探测器,单圈扫描覆盖范围达16厘米,较GE医疗“Revolution Apex”提升33%,且辐射剂量降低40%。该产品已进驻北京协和医院、上海瑞金医院等顶级三甲医院。 东软医疗攻克1.5T/3.0T超导磁体技术,打破美国英特磁能(Intermagnetics)长达20年的垄断。其3.0T MRI设备磁场均匀性达到±1.5ppm,与西门子“MAGNETOM Spectra”处于同一水准,但价格仅为后者的60%。 迈瑞医疗“昆仑”智能超声系统,通过深度学习算法实现甲状腺结节良恶性判读准确率97.3%,超越GE医疗“LOGIQ E20”的94.1%。该系统已覆盖全国80%的县级医院。 国家药监局数据显示,2024年国产医疗设备新增注册证中,三类高风险设备占比从2019年的12%跃升至39%,证明本土企业已突破高端市场技术壁垒。 本土企业以灵活策略对跨国巨头形成“降维打击”。 联影128层CT设备报价680万元,仅为GE医疗同档产品(1200万元)的56%。这种“以价换量”战术背后,是国产化供应链的成本优势——联影探测器、滑环等核心部件自产率超90%,较GE医疗节省35%物料成本。 瑞医疗推出“十年免费质保+AI诊断软件终身升级”方案,直击外资企业“维修服务毛利率超60%”的盈利模式。据行业测算,此举使GE医疗的CT设备服务收入年损失超8亿元。 东软医疗联合国家乡村振兴局发起“千县工程”,向中西部县域医院提供“零首付分期付款+远程影像诊断支持”打包方案,2024年县域市场占有率飙升至67%,彻底瓦解外资企业在基层的渠道优势。 市场格局剧变在资本市场引发连锁反应:2025年第一季度,联影医疗净利润同比增长82%,市值突破2000亿元,而GE医疗中国区营收同比下滑19%,被迫计提14亿元存货减值准备。 国产替代的深层变革发生在产业链层面 由国家工信部牵头,联影、奕瑞科技等12家企业组成“高端医疗设备关键部件创新联合体”,攻克CT探测器、超声换能器等15类“卡脖子”技术。例如,奕瑞科技成功量产非晶硅平板探测器,成本仅为日本佳能的1/3。 深圳已形成覆盖医学影像、体外诊断、高值耗材的完整产业链,2000余家配套企业使迈瑞医疗的采购周期从45天缩短至22天。相比之下,GE医疗无锡基地的进口部件平均到货周期延长至68天。 联影与北京协和医院共建“医学影像创新中心”,通过“临床需求反向定义研发”模式,将新产品开发周期压缩30%。其“北斗”复合手术室解决方案,便是由医生直接参与设计的产物。 据灼识咨询测算,2025年中国医疗设备产业链本土化率将达75%,较2020年提升28个百分点,供应链韧性实现质的飞跃。 资本力量成为国产替代的加速器。 总规模200亿元的“国家高端医疗装备产业投资基金”于2024年启动,首期投向医学影像设备、手术机器人等8个领域。联影医疗旗下CT球管项目获得15亿元战略注资。 2023-2025年,共有23家医疗设备企业登陆科创板,募资总额超400亿元。例如,翔宇医疗上市后研发投入强度从9%提升至17%,攻克康复机器人关节精密传动技术。 GE医疗前CT首席工程师王振华加盟东软医疗,带领团队突破磁共振射频线圈技术;西门子医疗中国区前市场总监李薇出任联影高级副总裁,重构全球化营销体系。 国产医疗设备的崛起,本质上是国家战略与市场规律共振的结果。政策红利释放了需求侧动能,技术创新重构了供给侧能力,而中美博弈加速了产业生态的重组。短期来看,GE医疗在中国市场的挑战将持续加剧。 来源:坤舆商业观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