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生物学,听起来很好,万物皆可合成,抗生素的生产确实是正儿八经的合成生物学,从青霉素的发现过程就能看出来。问题是,生物合成的产品太多了,早已变成传统行业的一部分,这压根不应该成为一个标签,也没有业绩 ...
合成生物学,听起来很好,万物皆可合成,抗生素的生产确实是正儿八经的合成生物学,从青霉素的发现过程就能看出来。问题是,生物合成的产品太多了,早已变成传统行业的一部分,这压根不应该成为一个标签,也没有业绩爆发的预期。 做面包用了酵母,算不算合成生物学,恒顺醋业,算不算合成生物学,茅台、五粮液算不算、王致和腐乳算不算?其实都算,大家都是合成生物学,也都没什么业绩预期,凭什么炒的是这些呢: 做抗生素的,9个交易日翻倍,期间资金持续净流出,懂的都懂。抗生素原料,35倍+PE,你猜这波股价下跌后,会有多少韭菜被埋? 做代糖的,单日15%涨幅的,上一秒还是供给过剩、气泡饮料需求下降、利润下滑,下一秒就变成合成生物学当红炸子鸡。 几家做甾体原料药的,熬了这么多年终于出头。甾体的龙头本来是家不错公司(XJZY),个人觉得没必要炒,目前20倍PE,也涨了30%了。其他几家小甾体公司,PE都炒到90倍了,这就离谱。 科创板曾经号称“合成生物学第一股的”,40%+涨幅,看看资金出逃,和前面提到的抗生素公司一模一样,这就有意思了。 天下熙熙,皆为利往。作为普通投资人,看到铺天盖地的卖方报告推合成生物学,社交平台上各种小作文,你猜这些人收的钱,从哪来? A股投研早已发展出不同于美国的独特业务生态,收钱推票,资金+上市公司赚钱后分账。没毛病,谁出钱,替谁喊,降佣金无所谓的。问题是现在是2024年。
才3个月,又回到割散户韭菜的老套路,中央刚喊出“耐心资本”,现在就不耐心地去割韭菜了? 小越承认散户蠢,非常的蠢,不割他们割谁呀。但散户本来就在觉醒边缘,非得再回到2600点,一帮人在那哀嚎活不下去了嘛? 游资炒概念、上市公司蹭概念,专业的卖方研究员、公募基金经理是否可以出来喊一句:“合成生物学概念尚不成熟,大家别炒了”? 几个简单的问题就可以戳穿“合成生物学概念”: 1、管你是生物全合成,还是半发酵,你的产品是不是和化学合成等其他路线的产品一起竞争? 2、客户如何看待你的产品和合成法同类产品,是不是唯价格?废话,当然是,哪家便宜就采购哪家的,老子管你是p的合成不合成的; 3、合成生物学路径,成本比化工能低多少?看看毛利就知道,许多产品化工企业规模化以后,成本比合成生物学还低; 4、短期内guojia会不会把你的竞争对手-化学法产能强制关停?显然不会,现在大环境很差,环保整了这么多年,剩下的化工企业都是香饽饽。 5、短期内,有没有能把公司营收推高1倍的合成生物学新产品出来?没有,凭什么股价涨这么多?
很简单,国外都没出新品,我就不信国内能出。支支吾吾的说什么:产能还没起来、起来了成本就能大幅下降,这个产品有千亿空间。 虽然都是炒概念,合成生物学,和人工智能不一样,人工智能是真的有前景的,只不过良莠不齐,绝大部分人亏钱,总会出1、2个伟大的公司,给部分人带来十倍回报。 而合成生物学,是纯粹伪概念,除了做局的人,所有参与者都会亏钱。在化工、在医药、在消费行业,不存在合成生物学这个名词,客户认的只有产能,只有价格。 这股妖风,会刮多久,会刮走多少散户的血肉呢,又会有多少研究员的底裤,在空中飞舞? 来源:越学习越贫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