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我们等来了华大智造的财报。咱们趁热乎,第一时间聊一聊这家国内测序仪龙头去年的成绩单。今天,我们一起看看它这一年干的怎么样。省流太长不看版:业绩概览2024年4月25日,华大智造发布了2023年全年的财务报 ...
终于,我们等来了华大智造的财报。 咱们趁热乎,第一时间聊一聊这家国内测序仪龙头去年的成绩单。 今天,我们一起看看它这一年干的怎么样。 省流太长不看版: 业绩概览 2024年4月25日,华大智造发布了2023年全年的财务报告。 报告显示,公司2023全年营收29.11亿元,相较于2022年下滑31.19% 。 扣非净利润-6.82亿元,相较于2022年由正转负。 这里提示几个可能容易忽略的关键点: 第一,华大智造的基本盘还是稳的。 基因测序仪业务实现收入22.91亿元,同比增长 30.31%;测序仪新增销售装机 854 台,同比增长 41.39%。 第二,测序仪海外放量加速。 我们汇总发现,虽然各个区域的整体营收出现下滑,但是具体到其目前的核心业务测序仪上来看,海外拓展还是在稳步推进的。 华大智造2023年测序仪营收,在亚太区约3.23亿元,同比增长11.39%;欧非区约3.67亿元,同比增长48.31%;美洲区约1.59亿元,同比增长160.27%。 第三,人员正增长。 相较于2022年,华大智造员工总数增加62人。 在行业内,这就是实力的代表啊,且不说金域-2825,迪安-2285,就连Illumina都是-950。 当然,净利润转负这件事可能是大家最关注的问题。 那么,这种亏损我们此前的分析已经充分做出了解析。 对于生命科学仪器设备领域,初期的亏损在所难免,甚至说你不亏都是不对的。 比如我们用来做对标的Illumina,直到上市后的第8年才开始盈利,你让一个才上市两年的公司盈利,那不是难为人么? 更何况,年度内的亏损与公司账上庞大的现金相比是完全可控的。 还有很关键的一点,我们当时并没有聊。 Illumina在2008年盈利以后,开启了一段长达14年的波澜壮阔的盈利之旅。 巴菲特有一句名言:“人生就像滚雪球,最重要之事是发现湿雪和长长的山坡。” 与之相比,短时间亏损似乎也算不得什么大事,能否找到“长坡厚雪”并“滚好雪球”才是我们更该关心的。 增援未来 在《三体》中,为了跟三体人作战,章北海加入了“增援未来”计划,并在关键时刻为人类保留了物种延续的火种。 有了珠玉在前,我们毫不怀疑华大智造选择的路就是“长坡厚雪”,那它能够“滚好雪球”并“增援未来”么? 这就要跳出财报,观察近期它的一些动作了。 以下是我们观察到的一些细节,跟大家分享。 第一,存量再造。 2024年4月14日,我们聊了华大智造对MGISEQ-2000的升级改造。 一台测序仪,无需硬件升级就变成了一个多重免疫荧光一体机。 这意味着,华大智造不仅打造了一个商业化的测序仪新物种,还能够对存量测序仪进行需求再造。 生命科学工具领域,卖仪器当然重要,卖试剂耗材更重要嘛。 2023年华大智造试剂耗材实现收入 135,368.92 万元,同比增长 38.31%,这个增速高于测序仪,大大滴好。 第二,“以旧换新”。 2024年2月6日,华大智造宣布了全平台测序试剂的升级,将测序质量提高到Q40水平。 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用华大智造的新试剂相当于从iPhone 13升级到了iPhone 15。 那么,客户再看看手里的旧测序仪,哪哪都觉得难受。 这就是打的一个“以旧换新”,为淘汰旧机型又增加了一个关键的理由。 而这种潜在的换机需求,可供参考的数量在2万台以上。 第三,领域扩展。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华大智造早早的把时空组学纳入到其官网中了。 这意味着,相较于其他的竞争对手,华大智造早就把自己的测序仪能力扩展到了时下大火的空间生物学领域。 再加上对MGISEQ-2000的空间生物学应用改造,从应用端到设备端给了客户更多的选择也带来了更多的增长点。 这三板斧砍下去,增援未来似乎已经有了眉目。 这就够了么?还不行。 “滚雪球” 基因测序仪是华大智造的标签,仅仅如此当然赛道已经够长,只是我相信它的“野心”不限于此。 Elon Musk说:“我们现在就要行动起来,成为多行星物种”。 对于华大智造来说,横跨多个领域、成为中国的Thermo Fisher才有足够的吸引力。 成为中国的Illumina,一年营收45亿美元; 成为中国的Thermo Fisher,一年营收440亿美元。 选哪个,似乎不是一个问题。 如果仔细拆解,华大智造跟Thermo Fisher的共性似乎也更多一点。 只是要成为中国的Thermo Fisher,华大智造要走的路还很长,有很大的“雪球”要滚。 第一,业务多元性还要扩充。 华大智造的核心是测序仪,而不仅限于测序仪。 财报中提到,“报告期内,公司发布依托高通量和超高通量测序仪的DCS多组学(基因组-D、细胞组-C、时空组-S)测序赋能计划,进一步推动大人群队列研究、群体基因组研究、细胞组学研究、时空组学研究等。” 而这,还不够。 根据目前观察到的,华大智造似乎想要打造生命科学仪器+生物医药设备+基础支撑试剂的综合性解决方案提供商。 这,就对了嘛。 第二,跨国发展还要再提速。 要做中国的Thermo Fisher,就得成为全球性的企业。 华大智造有一个硬气的地方那就是专利上的护城河足够宽广、坚实,因此2022年在专利战上取得压倒性胜利后,华大智造开始全线提速。 根据财报,截至2023年底,华大智造已经在全球六大洲100多个国家开展业务,并设置了10个全球客户体验中心。 如果不是在当下大国博弈的背景下,华大智造的扩张速度可能更快。 但,走完长坡厚雪靠的就是一往无前,更不可能无风无雨。 去年我们聊到过华大智造的“What If”全球推广专题,今年4月3日华大智造又踏上了新一轮横跨欧、亚、美洲的全球化征程。 第三,研发投入还要持续。 2023年华大智造研发投入9.1亿元人民币,占营收的31.26%。 不要觉得高,人家Illumina 2023年的研发投入高达13.54亿,还是美元。 研发投入就是未来滚大雪球的一个核心要义,就得继续加大投入。 关于研发的投入水平,大家可以翻下这篇文章,说的比较多一点。 省流版就是:华大智造的研发投入在保持较高水平的同时保持了一定的克制(谋未来发展也不能乱花投资人的钱不是)。 这三点只要华大智造能够坚持下去,我们未来中国的Thermo Fisher就有戏。 也只有缔造出这样的庞然大物,生命科学领域的创新才能够被充分激活。 这一点,我们有机会再详细展开。 最后 好,最后我们总结下华大智造这份年报。 首先,华大智造的核心业务稳定且仍然增长,基本盘稳着呢; 其次,华大智造要成为巨擎还要爬坡,短暂亏损难以避免; 最后,华大智造的多元业务扩充进行中,能否成为中国版Thermo Fisher值得关注。 最后的最后,提示下风险。 根据华大智造财报披露的风险提示,美国区域业务占比为 4.82%,尽管《生物安全法案》距离最终立法尚存在诸多不确定性,但是这些法案对于美国以及部分国家在选择公司产品上造成了负面影响,导致部分合作取消或推迟。 呃,当然你也可以理解成这是给华大智造颁发的勋章... 这里面,某大厂“居功至伟”,2024Q1仅仅单独用于游说美国国会推动《生物安全法案》的花费就高达48万美元。 根据其他披露的文件,还花了5万美元游说“竞争问题”... 越是这样,不就越证明华大智造做对了嘛。 生命科学的山就在那里,总有人要去登顶看那风光无限,为什么就不能是咱中国的企业呢? 这长坡厚雪,只能期待华大智造扛住风吹雨打,每一步都走得结结实实。 来源:基因江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