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只是想快速发展,只是想为行业带来信心,TA有什么错呢?——前言我一向是支持“不同观点”的,这是自媒体能够百花齐放的基础。但试图去“粉饰”财务造假,认为这是“天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的,还真 ...
TA只是想快速发展,只是想为行业带来信心,TA有什么错呢? ——前言 我一向是支持“不同观点”的,这是自媒体能够百花齐放的基础。 但试图去“粉饰”财务造假,认为这是“天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的,还真是不常见。 实属“顶级理解”了。 财务造假有清晰的定义,以下四种行为是一定会被视为财务造假的。 大多数时候,财务造假是“吃瓜”的好机会,比如安然、瑞幸、恒大等等。 但,如果财务造假发生在自己行业,这瓜还能安心吃吗? ——如果财务造假仅仅只伤害到始作俑者,这当然没问题。 但事情的结局往往是: 寒气会传递到每一个角落,从公司到行业、从股民到你我,最终让所有人买单。 我们从小往大说。 PS:这篇均为明确的个人观点,欢迎探讨。 01 “受伤的”你我 我们只说一个最“小”的场景——指标。 指标,是我们每个打工人的“噩梦”。 你是不是也曾在某一时刻,内心暗骂:“什么xx老板定的 这个指标哪里来的? 通常,这类“ 我们可以用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客观上的能力差距。 但,如果那份作为标杆的“靓丽”是造假得来的呢? 老实人的艰难时刻,莫过于不甘、不敢而又不得不干——古时候管这叫“逼良为娼”。 “雪崩之下,你我皆蝼蚁” 02 “活该的”小散 相比于大的投资机构,散户是更庞大的“投资人群体”,也往往在公司暴雷财务造假时背负着贪婪的骂名。 但是朋友们,“贪”并不是“罪”,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贪婪是人的天性。法律只是不允许人因贪婪去伤害他人。 “法无禁止,即可为” 财务造假的本质是信息不对称,任何投资人——不论机构还是个人——在中间唯一的过错是“错误的信任”。 这不是罪,亦不是恶。 罪恶的源头不是“轻易相信”,而是“辜负信任”。 “关门,放狗” 03 “波及的”行业 在之前的文章,我们说了一句话: “一家公司的危机,不应该被扩散为行业的集体危机” 这句话是个美好的希冀,可惜现实往往并非如此理性——“一棍子打死”是常态”。 除了很容易想到的“集体信任崩塌”外,还有什么? 一个健康发展的行业,对于认真参与其中的玩家们,是“双赢”或者“多赢”的非零和博弈。 一旦有人开始造假并获益,这个局面会迅速的崩塌为“零和博弈”。 “对立、竞争、再无合作可能” 我们不去评价对于个体公司究竟哪种更好,但我们相信大多数人都会希望行业的蛋糕能越大越好——越大,越好分。 可惜造假的人,只希望“损人而利己”。 “涸泽而渔,焚林而猎” 04 “无辜的”公司 在所有角色中,公司是看上去“最活该”的。 “决定造假,自然要承担后果” 但公司的发展是一个庞大集体的共同努力,而财务造假往往只取决于少部分人的决定。 这个集体里不仅有造假的决策者,更多的是踏实做事、努力向愿景前进的追梦人。 少部分人的决定,毁掉了其他所有人的努力。 让人惋惜的还不止于此。 不管愿景多么伟光正、硬实力多么出众,从决定财务造假的那一刻开始,一家公司就已经和成功划清了界限。 “我只造假一次,就这一次” 往往一开始,是这样想的。 但当“领先”的快感来得如此容易——几乎不用付出任何实质性的努力——“踏实做事”就注定变成“最末端”的选择。 “造假”如毒瘾,会摧毁一家原本有望走向伟大的公司。 “潘多拉的魔盒,被打开了” 05 “踏实”是唯一秘诀 不论有什么样的理由。 “财务造假”,绝对不是、也不应被粉饰为一家企业发展过程中经历的“劫难”。 一家企业最值得赞许的,永远是踏实做事、实话实说。
人和狗的最大区别是:都可以恰饭,但只有狗会吃屎。 突破原则的游戏,注定无人生还。 来源:有趣的胖子万里挑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