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医疗器械企业掉入“中等收入陷阱”

解读 鹏哥
2024-2-21 15:31 319人浏览 0人回复
摘要

经济学上有个名词,叫中等收入陷阱,是指一个经济体卡在从中等收入迈向高等收入的转型过程中,既不能依赖过往路径又难以找到新增量。难上难下,十分尴尬。在医疗器械行业,越来越多的企业也正处在“中等收入陷阱”相 ...

 经济学上有个名词,叫中等收入陷阱,是指一个经济体卡在从中等收入迈向高等收入的转型过程中,既不能依赖过往路径又难以找到新增量。难上难下,十分尴尬。

医疗器械行业,越来越多的企业也正处在“中等收入陷阱”相似的处境中,具体表现在:对外制造业不再具备成本优势,对内无法建立新的经济增长路径,于是长期停留在这一阶段。

无论是以瓣膜“三剑客”为代表的新生代创新械企,还是“巨无霸”级别的迈瑞、微创,一边是跌跌不休的市值表现,一边是放量艰难的商业化挑战。

命运多舛,各有各的难。

01 “三剑客”艰难求生

相比大公司,中小企业大多是依靠单点突破,很多都是依赖少数“爆款”产品存活。

在医疗器械行业,有一项官方发布的“爆款”认证——创新医疗器械认证

该认证的含金量有多高?

2014年,《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程序(试行)》实施,截止到2023年9月底,接近10年的时间,也才只有230款产品通过审评成功在国内上市。这相比单一耗材赛道动辄成千上万的SKU可以用“屈指可数”来形容。

*产品纳入《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程序》必要条件:拥有产品核心技术发明专利、具有显著临床应用价值、技术上国内首创或国际领先。或者列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或重点研发计划的医疗器械。详细名单见文末。

名单之中,进口产品寥寥无几,只有18款,包括美敦力、爱德华、雅培等企业,只能算作参与“陪跑”。

而国内产品有212款,占比92%,是这个名单上的绝对大头。

创新医疗器械的经营方式与创新药雷同,前期都需要大量资本喂养、试错、临床验证。港股18A、科创板第五套标准的通路成了它们的希望之地。

在年岁好的时候,许多企业仅拿着一张“爆款”通行证,就可以勇闯IPO了,其中也不乏成功者。

比如胰岛素耗材领域的微泰医疗、AI医学影像企业鹰瞳科技、辅助生殖器械公司贝康医疗等,都是凭借增长前景上市。但可惜的是,兑现遥遥无期,当下仍是亏损。

还有更惨的故事,比如前两年爆火的心脏瓣膜,也就是TAVR赛道,从无到有集齐了港股瓣膜“三剑客”启明医疗、沛嘉医疗和心通医疗。

事实上,如果不是“三剑客”接连出事,我们都不知道创新械企已经到了这般窘境。

去年底,入驻港股的心脏瓣膜第一股启明医疗原董事长、CEO、CFO接连请辞,从百亿市值一路暴跌,最近更是在停牌线上徘徊止步、前路未卜。

市值只是业绩的股价体现。比股价更需要抢救的是走下坡路的业绩、和居高不下的研发成本。

2018至今整整5年间,启明医疗累计亏损23.58亿元人民币,除2020年亏损面有收窄外,迄今没有盈利。

启明的困境并非个例,微创心通、沛嘉医疗近来也是“难”字当头、同病相怜。

心通医疗有可能是受母公司牵连。去年底微创医疗发布公告,一边赎回债务,一边计划发新债,被疑是新债偿旧债,自此,微创系几乎全线下跌。截止今日收盘,心通医疗已跌至每股1.4港元。

而一旁的沛嘉医疗境遇也没好到哪里去,尽管亏损面有所收窄,但自2021起,其市值一路走低也是不争的事实。

“三剑客”的处境其实代表了创新医疗器械企业的共性问题,一是创收途径太过单一;二是竞争与融资压力。

以启明医疗为例,尽管公司销售额过亿元,但基本皆由VenusA-Valve一款产品所贡献。据2023上半年数据,VenusA系列产品的销售收入占其总收入近90%。

另外,TAVR赛道已经肉眼可见地卷起来了。

据去年11月公布的《2023年中国心脏瓣膜病介入治疗数据》,全国总台数一扫阴霾,年增长37.62%。赛道增长的号召力,会吸引越来越多的玩家,竞争只会愈演愈烈。

左边是融资环境恶劣,右边是商业化难。尽管这些手持1-2款创新医疗器械的企业多是细分赛道佼佼者的存在,但放到竞争中去,却经不起资本市场的审视和商业化的考验。

一个残酷的现实是,这些冲到IPO的“天之骄子”,盈利的只是个别情况,亏损的是大多数。甚至可以说不亏损就是当下创新械企的及格线。

02 美敦力不好学

小企业不好干,大企业也有大的难,他们的难在于,如何实现自己的巨头梦。

哪个头部医疗器械公司没有一个“美敦力梦”?

但现实困难又摆在那里,对于国内医疗器械大厂来说,压力是双重的。既要冲破外企的压迫,又要谨防国内中小企业“偷塔”,难度可想而知。

并购是为数不多的拓张路径之一,好处显而易见——一方面快速补充管线,减少内部研发风险,另一方面打破细分领域的天花板,拓展新的市场增长点。

这是头部公司逐渐“巨人化”背后的原因。

根据Med+研究院发布的《2023大健康上市企业投资价值榜单》,位列前五的迈瑞、微创、联影、威高、乐普,几乎都是“并购狂魔”。

迈瑞的野心是最近才清晰的。在年前收购惠泰的投资者会议上,董事长李西廷表示:之后要向全球前十、甚至更高的行业地位发起冲击,沿着扩充产品线这条路径继续走下去是至关重要的。

迈瑞目前生命信息和支持业务、体外诊断业务、医学影像业务三分天下。这次并购的目标,无外乎是想达到两点效果:取长补短以及寻求业务增量。

这是期待,也是挑战:一是如何把协同效应发挥出来;二是做大的同时如何做精。

另外再看乐普医疗,正在尝试铺展心血管器械、药品、服务产业链的闭环,这几年又将手伸向了肿瘤免疫治疗和糖尿病领域,步子迈得不可谓不大。

微创更是不必多言,众所周知,微创是想“12个赛道,分拆12家上市公司。”

当然,也不是所有大公司的进化都是顺利的,随着大A失守3000点,三年亏掉一百个小目标的微创刚刚艰难熬过这个年。

有消息称,从年初开始,微创就开始了一轮大刀阔斧的人事改革,据说要求每个部门裁员30%起步,这是医疗器械行业2024裁员第一枪。

03 带量采购还是来了

2016年,被药政改革激活的不仅是创新药行业,还有创新器械。

特别是2019年之后,创新医疗器械审批速度肉眼可见的提升,获批产品数量一年高过一年。2023上半年就批准了24个。

2014-2023年中国新增上市创新医疗器械数量统计,截止2023年上半年

创新器械获批上市火热不代表商业化的终点,甚至可以说只是起点。但除去一切常规推广之难,当下环境中,一只确定性的“黑天鹅”——带量采购,也在朝着创新器械迎面飞来。

2022年9月,国家医保局就创新医疗器械的带量采购问题作出答复——创新器械暂不纳入带量采购。

但是,该来的还是会来。

去年一年,河南联盟开采神经介入类产品、浙江联盟集采血管内超声产品,甚至国采都瞄准了创新人工晶体产品...

希望被一次次打破。实在没有想到,医疗器械集采,这么快就卷到了创新医疗器械身上。

创新器械多是推进市场时间不久,比如首款国产血流导向密网支架于2022年10月作为创新医疗器械获批上市,2023年4月就被纳入河南联盟集采,这种被动降价给企业带来的营收压力可想而知。

当国内盈利压力逐渐聚集,出海就成为必选项。

今年,迈瑞明显在出海方面加速布局。2023半年报中,总经理吴昊又多了一职——迈瑞国际副总裁,很显然,海外业务成了迈瑞的“一把手工程”。

今年开年,迈瑞出海业务已经传来两个好消息。一个是美国拿下约2300台监护设备的大单;另一个是Hepatus系列超声签下北美独家经销商,海外渠道进一步完善。

美国仍然是全球第一大医疗市场,高单价、高流量、高品牌影响力,出海风向标。某种程度来说,“征服”美国市场的企业才算是出海成功。

2023上半年,迈瑞海外营收67亿元,同比+10%,占比总营收36%。其中北美营收12.6亿(占比海外19%)。已经是国内医疗器械企业的出海标杆。

04 发力方向

近几年,随着集采将器械企业积累的渠道优势削平,技术研发,也就是产品再次成了最主流的发力方向。

这又要回到创新医疗器械获批名单,那里面有中国医疗器械行业的未来。

总结来看,

微创系(微创医疗及旗下子公司)获批18款,第一。其中微创电生理产品5款;微创心脉旗下的主动脉及外周血管介入耗材4款;微创机器人3款;微创神通旗下神经介入耗材2款等。不管怎么说,这可能算是拆分的成效之一。

品驰医疗获批15款,第二。这是一家主攻中枢神经治疗的器械公司,主要针对帕金森患者。其获批的创新医疗器械主要是植入式迷走神经刺激系统、脑深部刺激系统、脊髓神经刺激系统等相关配套设备。

联影医疗获批8款,第三。主要是PET/MR、PET/CT、医用直线加速器等大型医疗设备。

先健科技获批4款,第四。主打心血管领域,包括左心耳封堵器LAmbre、植入式心脏起搏器、髂动脉分叉支架系统、临时起搏器。

好消息是,中国医疗器械产业增量还是在的,近5年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0.54%,正经的全球医疗器械第二大市场。

归根结底,医疗器械企业存在的意义很简单,就是为医生提供必要的工具更好地诊断、治疗患者,本质上需要的是深度满足临床需求的产品创新力,以及做好医生培训的教育能力。

环境虽然难,但最后能跑出来的,一定是将这两者做到极致的企业。

来源:MedTrend医趋势

0

路过

0

雷人

0

握手

0

鲜花

0

鸡蛋

本文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

推荐阅读
体外诊断网是宇翼科技旗下品牌,定位于全球体外诊断领域服务平台,我们追求及时、全面、专业、准确的资讯与数据,致力于为企业及用户服务。
  • 微信公众号

  • 微博账号

  • 商务合作

  • Discuz! X3.5 | Copyright © 2015-2023 | 宇翼科技
  • 免责声明:本网不承担任何由内容提供商提供的信息所引起的争议和法律责任|浙ICP备18026348号-3|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3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