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写的基层主要是诊所药品,药品行业称为第三终端。当时POCT设备是卖给药品团队的,诊所买药品送设备,帮药品团队挣了不少钱,有个别销售都喜提新车了,当时的口号是“高科技产品下基层”,虽然口号有点夸张,但的确筛查出一些早期胃癌,救了一些人的命。 23年后半年,有一个很明显的变化,一些诊所生意很好,我认识的一些做诊所生意的,普通销售一个月收入好几万,都是现金流,有转型早的经销商,都装机几百台,挣发了。
主要有四方面原因。
一,23年肺支肺衣甲乙流爆发。
二,技术日益成熟,胶体金、POCT都可以普及到诊所,和大医院用同样的检测试剂。
三,经济不景气,消费降级,去诊所看病便宜,小孩感冒,去大医院看病,随随便便五百一千都没了,在诊所做同样的检查,同样的药,二三百搞定,就在家门口还方便。我亲自调研过这个市场,效益好的诊所的确排队。
四,随着反腐,医保控费,医生在医院收入降低,而且国家允许多点执业,会促使好医生去诊所挣钱。已经有不少医生白天在医院,下班之后在诊所,如果诊所收入超过医院收入,很可能会全职干诊所,也回归了医疗本质,医疗的主体是医生。
其实诊所生意早就存在多年,药品人早就下沉到这块市场,随着药品集采,下沉的更多,竞争更激烈。IVD也集采了,也会促使IVD人下沉诊所,经济不景气导致的消费降级,医疗反腐医保控费导致医生出来,会让诊所生意越来越好。
当然,诊所市场的玩法和等级医院完全不一样,简单,直接,高效,主要拼价格,跑到地方,报个价格就行,毕竟花的都是自己的钱,但回款快,现金流生意,靠量挣钱。
诊所市场目前也很乱,从业者良莠不齐,完全当生意做,没门槛,能跑的勤会算账就能进入。小学学历、初中学历的都不少,之前板砖的,干厨师的,拧螺丝的等,各行各业的都有,都被亲戚朋友拉过来高有技术含量的医疗行业,每个人承包一个县,有市办,省办,底价制,所以我17年喊“高科技产品下基层”,也不算夸张,的确让村医学到了新技术,让村民在家门口都能低价享受到郑大一的检测项目。
基本上都是挣个快钱,后来随着竞争,要么离开要么换产品,偶尔翻到他们的朋友圈,各种神药都有,特别是保健品,更是泛滥。
我也见过一些做的好的,也有一些相对成熟的建议。
一,选品要好,真的有效果的产品,不管是药品还是耗材还是试剂。
二,价格要低,不要想着高利润,保留合理利润就行,否则很容易被替换,而且会丢客户,现在诊所医生都会在网上查价格,也会直接联系到厂家要价格。
三,产品要全,诊所需要的产品都可以提供,保持合理利润,走量,成为诊所综合服务商。
以上只是常规思路,针对未来的发展,我有一些思考,23年可以说是诊所市场元年,不出意外,接下来一定会越来越好,天时地利人和都凑齐了。随着诊所市场发展,诊所也会有专业化路线,还会出现连锁诊所,诊所主要就是儿科,妇科,内科,为儿童妇女老年人服务。
如果想挣个小钱,做到以上三条就可以了,如果想做大做强,也要走专业化路线,聚焦儿科、妇科、慢性病等,给诊所提供更专业的产品和服务,还能帮诊所提升医疗水平,有很多诊所客户之后,还能搞网上平台,进一步降低成本。
真希望诊所市场越来越卷,越来越好,能够让人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质优价廉的医疗服务,防病于未然。
举个小例子,也是这几天碰到的真实案例。
便携式雾化器,这是医生给经销商提出来的痛点,冬季新冠继续爆发(并没结束,对年轻人不致命,对有基础病的老年人很致命),很多老年人到医院时都已经咳嗽的白肺了,很重了,如果能够随时随地做雾化,会缓解很多。 客户就琢磨这个痛点,正好有朋友做加湿器的,感觉原理差不多,同学很容易做出来了,成本也很低,几十块钱,量大之后估计更低,操作特别方便,一头连着手机充电口就可以做雾化。我一听就很感兴趣,因为我买过家用雾化器,好几百,每次还要去医院开药。 客户现在也开始进院,进了几家医院按照耗材卖给患者(其实是医疗器械,套耗材的收费),如果不进院走院外模式,又会被举报收现金。但传统模式周期长,环节多,回款慢,价格很高,不能让患者低价享受好产品。我当时就给他建议走诊所渠道,避开一切环节,降低价格,感冒的儿童,老人都需要,几十块钱就可以享受原来几百的产品,诊所也能捆绑雾化药。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以后再分享,蓬勃生机的市场正在一点点打开,希望能抓住机会。 来源:一介书生小郭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