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药领域IPO何时重启?

行情 鹏哥
2023-12-21 12:22 535人浏览 0人回复
来源: 破壁人PBR  收藏 分享 邀请
摘要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要明确一点,未盈利的生物医药企业IPO会不会重启?我的答案是会,一定会。在这个前提下,再来讨论“什么时候”重启才有意义。2023年过去了,按照惯例,对过去的一年做个总结,然后再展望一下 ...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要明确一点,未盈利的生物医药企业IPO会不会重启?我的答案是会,一定会。在这个前提下,再来讨论“什么时候”重启才有意义。

2023年过去了,按照惯例,对过去的一年做个总结,然后再展望一下未来。2023年生物医药投资热度并没有起来,让很多的同行们失望了。这却没有出乎我的意料,和20225月份我的预判差不多。当时的结论放在现在仍然不需要太大的修改。

之所以冷,归根到底,核心原因是IPO的窗口关闭了。窗口的关闭对各行各业都会有影响,但对于没有收入利润的生物医药产业影响尤其巨大。可以说,没有一个畅通的二级市场退出路径,这个产业将会被扼杀。

为什么会如此严重?逻辑链条大概是这样的,IPO收紧导致基金无法退出,无法退出的机构资本变得谨慎,不敢在生物医药布局,没有了投入,行业发展缺乏源头活水,被迫收缩业务。到临床后期,投入是数以亿计,甚至十亿计,只能靠资本市场的持续支撑。失去了这个最主要的支撑,我们可以推演一下,可能会发生什么样的情况。

把最优秀的企业推到海外市场,比如港股和纳斯达克。因为港股流动性的问题,美国纳斯达克地缘政治问题,过去这两个市场并不被人看好。但当A股市场机会全无,短时间内又看不到任何重启希望的时候,一部分本土的生物医药企业可能被迫将目光投向海外。而这一部分企业往往是为上市企业当中的佼佼者,要么有海外跨国药企的BD在手,要么题材受国际市场投资人的追捧,他们有信心在海外市场获得应得的认可度,和理想的估值水平。

投资机构的热情被浇灭。没有退出路径,最先受到影响的是投入成熟期的机构,他们就不会出手了。然后压力由后期往中期、早期传导。有些机构倒是想出手,可是后面没有新的资金进来,公司现金流断裂出现系统性风险怎么办?再加上过去几年投的项目问题频发,到处救火,投后管理压力巨大。

无论你身处产业界还是投资圈,相信很少有人还没有体会到寒意。企业拿不到融资,不得不想尽办法开源节流。“开源”包括积极的BD交易,做一些创新性没那么强,可以带来短期现金流的业务。更多企业只能靠“节流”,比如砍管线、延迟非核心品种推进进度、裁人、卖产能等等。

无论哪种情况发生,我作为业内人士是很痛心的。对于这些后果,决策层会不清楚吗?我不相信,他们看地比我们清楚得多。这就是为什么2018年要在科创板开通第五套标准,而这个五套标准很明显是为创新药和创新医疗器械公司量身定制的。大家想过没有,在运行了5年之后,为什么突然之间要收(guan)紧(bi)?

是因为破发严重,保护投资者信心?还是因为供给太多,市场资金不够用?还是因为医疗反腐正在进行时,没有整肃清楚?

这些原因都是表面的。我认为根本的原因在于,资本市场的设置和产业发展的现状存在错配。中国的生物医药产业,以现在创新能力和研发水平,还不足以支撑起一个成熟的资本市场。

今天的生物医药投资市场仍然处于螺旋式下跌的进程中。估值中枢降下来了吗?我的观察是仍在下降的过程中,但是还没有到达合理的位置。实际上很多项目的质地是非常不错的,尽管市场冷,也不至于融不到资。而之所以这么困难,就是因为过去的几轮估值过高,把自己架到了一个尴尬的高位。

那这种情况怎么办?几种常见的解决方法。

一是增资结合老股转让。增资的部分比上一轮略高或者持平,老股转让的部分打一个比较大的折扣,使整体估值低于上一轮。采取这种方案要提前想好几个问题,比如老股转让出让方转出的原因是什么?老股转让的钱进不了公司,多大的比例合适?以及权利的继承问题。

第二种方法是下调上一轮增资的估值。比如我两年前增资估值是投后20亿,两年后的今天,即便按照上一轮的投后去融资,新的投资人依然觉得过高。那么就调整上一轮的估值,从20亿降到15亿,然后再按照15亿的估值做新的一轮融资。这么做大家接受度更高一些,特别是如果上一轮参与的机构有国资背景,是不可能接受账面损失的。

第三种方法就是自强不息,保持身段,不委曲求全。上一轮可能是2021年、2022年拿到的融资,账上现金尚可支持公司一年以上的正常运营。那么就以时间换空间,通过研发数据和临床进展去消化估值,同时想办法开源节流,等待市场转暖。

如果三种方法都不奏效,还可以老股东内部增资,或者以债权的方式拿银行的钱。但这种手段只是权宜之计,因为通常情况下资金量不会太大。

为什么我坚定地认为IPO窗口一定会开启?其实很简单。两个逻辑没有变。一是老龄化趋势。老龄化并不必然导致生物医药的发展,但加上经济体量的增长,以及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生物医药产业的持续向上就是大概率事件。另一个是与国力相匹配的行业发展水平剪刀差仍然需要填平。以2021年的数据为例,在全球创新药销售额的占比中,美国超过一半,而其他发达国家,欧洲五国达到16%,日本韩国达到8%,中国仅3%,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

回到最初的问题,IPO窗口重新开启还需要多久?我认为是5年左右。判断的逻辑,就是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周期。我认为5年左右会有一个集中的爆发,完成从fast-followme-toofirst-in-classbest-in-class的转型,整个产业界形成共识,充分尊重创新,鼓励创新,给创新足够的溢价。美国在90年代到2000年的这段时间也经历过类似的事情。他们大概花了8年时间爬出低谷,重新繁荣。而我们国内从20217月算起,到20282029年,差不多也是8年时间。时间上有点巧合,不过可能也反映了一个行业发展规律。有兴趣的朋友出门左转,看一看我在20225月份的那篇文章。

如果看清楚了这一点,不难得出一个结论。现在的这个时间点是生物医药投资的一个绝佳的机会。要么一次性把钱砸够,要么有其他的造血能力,不管什么方法,保证你的投资标的穿越这个低谷,那么存活下来的一定是会迎来光明的未来。创业企业如此,投资机构如此,作为微观的个人,何尝又不是如此呢?

0

路过

0

雷人

0

握手

0

鲜花

0

鸡蛋

本文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

推荐阅读
体外诊断网是宇翼科技旗下品牌,定位于全球体外诊断领域服务平台,我们追求及时、全面、专业、准确的资讯与数据,致力于为企业及用户服务。
  • 微信公众号

  • 微博账号

  • 商务合作

  • Discuz! X3.5 | Copyright © 2015-2023 | 宇翼科技
  • 免责声明:本网不承担任何由内容提供商提供的信息所引起的争议和法律责任|浙ICP备18026348号-3|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3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