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资本市场对于科学服务行业的关注越来越多,行业研究员和投资经理们经常会问我一个问题,国内科学服务行业的上市公司,到底谁是王者?谁最具有投资价值?我们如何评估这些企业的发展潜力?作为一名资深的行业 ...
近两年,资本市场对于科学服务行业的关注越来越多,行业研究员和投资经理们经常会问我一个问题,国内科学服务行业的上市公司,到底谁是王者?谁最具有投资价值?我们如何评估这些企业的发展潜力? 作为一名资深的行业从业者,今天我斗胆来尝试回答这个问题。 为避免过于主观,我收集整理了已上市的17家科学服务行业公司的公开数据,来一场大PK,看看谁是真正的王者?
注:上述归类主要根据同花顺营业收入分类 我之所以选择这17家上市公司,大体是因为他们的主要收入来自于仪器或试剂,具备明显的行业属性。当然这17家是不能涵盖国内所有与科学服务行业相关的上市公司的。大部分的医疗仪器、IVD、制药装备、生物材料、传感器等上市公司都会部分涉及科学服务领域,但鉴于客户群体和业务模式的差异,暂未纳入比较分析。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开始涉足科学仪器和试剂耗材的领域,例如今年纳微科技收购了浙江福立,正式进军实验室分析仪器行业。前一段时间连“卷王”华为都开始注册科学仪器类的商标。 因此,未来的王者不见得一定会出自于这17家,也极有可能来自其他跨界发展的上市公司,创业公司也是机会与挑战并存。 01 从市值来看企业王者气质 我看一家上市公司,通常会关注几个指标,第一个指标当然是市值。用市值来判断一家上市公司的地位或竞争力,有参考意义,但也比较有争议。 影响上市公司市值的因素太多,行业情况(竞争与成长性),上下游市场,治理结构,资本信誉度,经营状况,资本关系维护,政策支持,上市时间,还有是否是当期的热点等,都会对市值造成影响。例如今年与半导体相关的上市公司比较容易受追捧,与疫情相关的公司今年被打入了冷宫。 在科学服务行业,上市公司市值也会面临上市板块差异的影响,即使业务相似,科创板市盈率要高于创业板,更显著高于北交所。 尽管市值存在很多影响因素,但同一行业公司的市值差异对于评价上市公司的行业地位,还是具有很强的参考性。毕竟资本市场的投资者是这个世界最聪明的人群之一了,不相信聪明人,又能相信谁? 上市公司的市值,很大程度上,代表着资本市场对这家企业未来发展的认可度。市值越高意味着资本市场越认可这家企业的“王者”气质。 下面我就从市值的角度,看看这17家企业,谁是王者?
注:上述表格中的市值取自同花顺2023年11月17日收盘数据 市值排名第一的是华大智造,为362.85亿元,诺唯赞、海尔生物、普源精电和聚光科技位列第2-5。17家上市公司的平均市值为67亿元,中位数为32.57亿元。17家上市公司的市值普遍偏小,在估值量级上并没有拉开显著差异。 国内市值排名第一的华大智造,相对于国际巨头赛默飞1800亿美元和丹纳赫1535亿美元的市值,存在几十倍的差距。这既说明国内科学服务产业发展不足,但更应该看到这个行业巨大的发展空间。 同时,我们还发现从事生命科学仪器或试剂的上市公司市值要明显高于其他行业。在营业收入接近的情况下,华大智造的市值显著高于聚光科技,为其市值的4.3倍,同样的,主要从事生物试剂的诺唯赞,业务体量仅为从事化学试剂的泰坦科技的42%,市值却是泰坦科技的2.2倍。这一定程度可以说明资本市场更看好生命科学类仪器和生物试剂未来的发展前景。 海尔生物和中科美菱的主要产品是超低温冷柜,算是直接竞争对手,但海尔生物依托家电集团的供应链、品牌、技术等优势,业务规模更大,市值也远超中科美菱。 排名靠后的四家企业分别是海能技术、新芝生物、中科美菱和新上市的博讯生物,都是北交所上市企业。这四家企业市值偏小与企业经营规模存在较大的关系,但我认为更大的影响因素还是板块因素。由于板块定位和板块设立时间等原因,目前北交所上市企业的PE显著低于其他板块,未来各板块之间的估值差异会不会显著减小,个人认为存在一定的可能性,这点值得投资者们的重点关注。 02 从经营状况来看企业王者气质 除了市值排名,我们再看看这17家上市公司2023年前三季度的营业收入及增长情况。 通常而言,一家公司的收入规模越大就意味着市场占有率越高,对行业影响力也就越大,更容易汇聚各类资源,包括吸引更高素质的人才和政府的支持,更容易在未来激烈的市场竞争获得领先优势。 我们的科学服务行业也存在明显的规模优势,体现在这几方面: 第一,人才优势。科学服务行业是高科技行业,专业性强,涉及专业技术种类多,需要经验丰富且专业水平突出的创新型人才。企业规模较小的时候,很难组建一支高水平的创新团队,一旦企业规模变大,平台也随之变大,更容易吸引到优秀人才,有了更优秀的人才,企业发展会加速,同时,大企业的人才复用机制能显著提升效率,降低新产品和新业务的前期投入成本和风险。 第二,成本优势。科学服务行业的研发、生产一直存在多品种、小批量、专业性强等难题,企业规模较小时,原材料的采购完全没有议价权。企业经营规模上来之后,通过规模化采购和聚合采购,可提升采购的议价权,获得更好的采购条件,在实现提升产品质量的同时,降低产品成本。 第三,品牌优势。科学服务行业的客户群体总体学历水平较高,采购较为理性,通常倾向于选择知名产品,而规模化的企业会有更大的市场投入,带来更多曝光率,更容易建立品牌知名度,这对企业开拓新产品和新业务非常有利。 第四,组合优势。科学服务行业产品种类众多,客户采购时通常需要采购多种仪器和试剂,规模化企业更容易提供一揽子的产品或解决方案,通过产品组合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更容易与客户建立紧密的联系。
注:上述表格的营业收入及增长率均指2023年1-3季度的数据,来自同花顺 如果以营业收入的规模来衡量这17家科学服务企业的地位和竞争力,第一位依然是华大智造,2023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了22亿元营业收入。后面依次是泰坦科技,聚光科技和海尔生物。实际上,排名前4的上市公司不存在显著差距,收入差异不超过20%,没有拉开质的差距。 这17家上市企业的平均营业收入(均指2023年前三季度)为7.8亿元,中位数为4.73亿元,倒数前三分别是泰林生物、新芝生物和博讯生物,博讯生物的营业收入刚刚过亿。全球排名第一的国际巨头——赛默飞2023年前三季度实现了320亿美元的营业收入,是排名第一的华大智造的100多倍,是最后一名博讯生物的2000多倍,由此,也能看出国内科学服务行业的巨大成长空间。 从上市公司市值和营业收入来看,华大智造已经两次位列第一,似乎很有机会成为行业的“王者”,那他是真正的“王”吗? 再来看看这17家公司前三季度收入的增长情况,平均增长率为-0.6%,中位数为4.27%,我的理解是行业整体与去年持平,个别行业略有增长。如果仅从增长速度来看,禾信仪器、海能技术、莱伯泰科和普源精电分列前四。 在整理数据时,我发现了一个令人沮丧的现实,今年收入规模大的公司增长速度越慢,营业收入前6的上市公司,除了泰坦科技,都是负增长,显著低于同行业,尤其是华大智造,增速倒数第二,仅次于诺唯赞。 从增长速度来看,华大智造目前还未体现出绝对领先优势和霸气的王者之姿。虽然公司收入规模最大,市值最高,但增长率却显著低于同行业。很难说服大家他就是那个众望所归的“王”。如果华大智造要成为“王”,还需要进一步的磨炼。 另外,与生命科学或医疗行业紧密相关的上市企业(诺唯赞、华大智造、中科美菱、泰林生物、海尔生物、新芝生物)今年前三季度业绩都呈现负增长,这可能是由于前三年疫情带来的高增长之后的筑底修复过程。令人欣喜的是,今年的实验室分析仪器继续保持增长态势,除了聚光科技,其他的上市公司都保持了10%以上的增长速度。 看完上面比较,大家心目中有没有“王者”的候选人呢?你认为哪家公司最有可能成为未来的“王”呢?欢迎给出你的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