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都去哪儿了?专家说医院倒闭潮才刚刚开始……

解读 鹏哥
2025-11-5 16:11 11人浏览 0人回复
来源: 海上柳叶刀 收藏 分享 邀请
摘要

空荡荡的候诊区,零星坐着几个玩手机的人,护士站前不再排起长队,专家号居然当天还能挂上——这不再是疫情期间的特殊景象,而是如今许多大型公立医院的日常。曾几何时,许多年不愁客源的医院,竟然开始批量倒闭了— ...

 空荡荡的候诊区,零星坐着几个玩手机的人,护士站前不再排起长队,专家号居然当天还能挂上——这不再是疫情期间的特殊景象,而是如今许多大型公立医院的日常。

曾几何时,许多年不愁客源的医院,竟然开始批量倒闭了——

公开报道显示,截止今年6月份,全国范围内已有1247家民营医院终止运营,平均每日关停数量接近7家。民营医院倒得快,公立医院也不能幸免。据不完全统计,2025年以来,四川、浙江、安徽、河南、内蒙古、吉林、广东等多地已发生近十起公立医院合并事件。

当“看病难”尚未成为历史,“医院先倒下”却成了新话题——

病人究竟去哪儿了?医疗行业又为何从“现金奶牛”沦为“高危赛道”?

一、医院不再是“印钞机”

有权威媒体报道称,2024年国家卫健委财务年报(非公开,部分省级卫健委通报引述)显示,全国43.5%的三级公立医院医疗盈余为负,亏损总额超过600亿元;若算上二级及以下医院,亏损面接近50%。

很多人以为“倒的只是边远县城小医院”,但2025年有媒体抽样魔都33家二级以上医院发现,上半年门诊量同比下降11.2%,择期手术下降9.6%,其中6家区属医院出现单月亏损超2000万元。在媒体公开报道中,上海虹桥、浦东两所曾被资本看好的高端民营综合医院,2024年底相继因现金流断裂停诊。

而全国企业破产重整案件信息网数据显示,仅2024年一年,涉及医院的破产案件就高达1200余条。

公立医院同样未能幸免。2024年10月,梅州市嘉应学院医学院附属医院全面停诊,员工被拖欠数月工资;2025年初,河北唐山南湖医院、深圳仁爱医院相继破产清算;山东省投资20亿元建设的鲁西南医院,最终留下12.6亿元债务黯然退场。曾经被视为行业典范的重庆全域肿瘤医院,投资总额达30亿人民币,总床位达1700张,是重庆市万州区首家三级专科医院。然而,仅仅两年半后,该医院便陷入绝境,1700张病床空置率超90%,30亿投资化作医保局公告里的冰冷文字……

从面上看,43.87%的二级公立医院处于亏损状态,而三级公立医院中亏损比例也从2019年的不足20%飙升至2020年的43.5%(国家卫健委《2020年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结果》)。尽管官方近年未再更新相关数据,但多方信源显示,这一趋势在2023—2025年间仍在持续恶化。

二、头部医院继续扩张

与部分医院倒闭同步,不论是浙一、浙二、邵逸夫、浙江省人民,还是上海瑞金、中山、华山、天津医大肿瘤医院……这些在医疗圈响当当的名字,正以一种“开疆拓土”的速度在全国建分院。

他们不止在本地建,市域建,省内建,甚至跨省建。一个分院接着一个分院,“医联体”“合作医院”“XX院区”如雨后春笋。

表面上看,这是为了缓解大医院人满为患、提升区域医疗能力或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是对“看病难、看病贵”的有力回应。可现在的现实是什么?真等你家人去看病,发现轮转专家一个月来一次,住院医生是原地团队,科室设置不全,转个病还得回总院。住院床位空着,病人嫌“专家不在”,医生嫌“绩效太低”,医生绩效下降,积极性一落千丈;地方财政吃紧,建医院的钱不好批,建好后运行更是举步维艰……

有多少分院是“巨大的财务黑洞”?

作为一线的医务人员,我们都知道:医疗不是修地铁,不是开连锁餐饮,更不是搞房地产。医院不是只要地、钱、人就能复制的系统工程。

更让人惶恐的的是,2024–2025年间,“抢病人”现象已从个别案例演变为系统性行业问题,涉及公立医院、民营医院,甚至院内医生之间的恶性竞争,表现形式五花八门,匪夷所思。譬如2024 年 11 月,四川某市级医院神经内科与神经外科爆发“抢卒中病人”骂战:神内先收住院,神外以“可手术评估”为由把病人转走,双方会诊时互相“挑刺”,科室主任在群里互怼“抢病突破底线”;2025 年 2 月,网络热传某三甲医院两位胸外科副主任因“争一台肺结节手术”在病区发生肢体冲突,院方未作公开处分。爆料者称“同一医疗组为锁床位、锁手术日,把病历藏起来”……

在魔都,坊间甚至惊呼连“一个病人都出不了某山”。

三、 病人都去哪儿了?

在医院倒闭潮的背后,一个更根本的问题浮现:病人都去哪儿了?

专家有云——

人口结构与疾病谱的转变或是首要原因。年轻人婚育观和家庭观的转变,导致出生率断崖式下跌。2023年全国出生人口约902万,2024年约954万,而2025年全年新生儿出生数量预计可能只有757-806万,或将跌破800万大关。出生率的下降直接导致与产儿科相关的产业链业务量急剧萎缩。另一方面,老龄化的进程加速催生康复护理需求,使疾病谱从急性传染病向慢性病转变。慢性病的管理是长期、门诊为主、住院为辅,这与过去以急性病住院治疗为主的医院收入模式产生了矛盾。

政策引导也改变了患者流向。医保支付方式的改革彻底改变了医院的盈利模式。从前“多做检查、多开药”就能增加收入,现在每个病种都有预先设定的医保支付额度,超额部分由医院自己承担。

分级诊疗政策经过多年推进,似乎正在显现效果。许多常见病、慢性病病人更多选择在社区医院或县市医院就诊。

与此同时,医疗市场分流让患者有了更多元的选择。互联网医疗已经承接了大量轻症患者的首诊需求。某领先互联网医疗平台2023年日均问诊量已突破200万次,这意味着一年有7亿多人次的医疗服务需求在线上得到解决。

但作为一线医生,体感告诉我们经济下行的压力同样渗透到医疗领域。

来源:海上柳叶刀

本文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

推荐阅读
体外诊断网是宇翼科技旗下品牌,定位于全球体外诊断领域服务平台,我们追求及时、全面、专业、准确的资讯与数据,致力于为企业及用户服务。
  • 微信公众号

  • 微博账号

  •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