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阳光采购不再阳光,当行业的底线被刺穿

解读 鹏哥
2025-11-3 16:01 19人浏览 0人回复
来源: 老刘话IVD 收藏 分享 邀请
摘要

2025年10月9号一则中标通知在网上引起热议,300万预算1000元中标迈瑞MT8000,因为某些原因,此项目已经暂停,但是已经引起了财政部的注意。2025年10.16号,岭北山人的一篇:集采被击穿,价格洼地再爆最低入院价,中 ...

 2025年10月9号一则中标通知在网上引起热议,300万预算1000元中标迈瑞MT8000,因为某些原因,此项目已经暂停,但是已经引起了财政部的注意。

2025年10.16号,岭北山人的一篇:集采被击穿,价格洼地再爆最低入院价,中标的价格已经远远低于集采的中标价格,甚至远远低于代理商的采购价,更有代理商开玩笑的说:我想从医院直接进货。

2025年盐城第一人民医院的骨科耗材事件,阳光平台的采购价格比网上同款的产品价格高了几十倍,让阳光采购平台的公平性得到质疑。

2025年10.28号第十一批集采中标公示,原研药集体弃赛,退出集采。

从国庆之后,老百姓的热点似乎也围绕着医疗展开,不管是300万预算1000元中标,还是骨科耗材相差几十倍,无疑都导向了一个方向:医疗机构的信任度到底应该如何保障?阳光采购应该“阳光”,行业需要一定的利润。

-01-

医院、厂家、渠道的无奈

这里很多人会有疑问,相较于几十块钱的路由器卖几百万,为什么老百姓也不接受高价的产品低价卖?

这个和产品的特殊性相关,如果是几千块的电视机10几块钱卖,毫无疑问会被抢疯的,但是医疗的特殊属性,不是市场定价的逻辑

最早的阳光采购平台只是针对药企,逐渐的变成全部的医疗产品都从阳光采购平台走。阳关采购平台美其名曰约束一些行为,其实阳光平台早就变成了一门生意。

首先是阳光采购平台不是医院的,更不是厂家的,是政府的平台,所有的医疗机构的采购都必须通过阳光采购平台进行。医院也无奈,之前耗材、器械、试剂自己采购的好好的,现在只能通过平台采购,而且有的还有省级平台,有的还有市级平台。

对于厂家而言,都知道阳光采购平台数据会被抓取,对于生成厂家,肯定是价格挂的越高越好,不可能挂低价,平台直管挂网,不管采购价格高低。

对于医院,因为挂的价格很高,有的医院为了盈利,根本不会参考阳光平台的价格,还是会和厂家商量一个合适的价格入院。

更有阳光平台以权谋私,新产品如果要想在该地区销售,必须要挂网,要么几个大医院的临采,要么给钱,阳关平台甚至成为了阳关下的“黑暗”。

医院无奈、企业无奈、渠道无奈,阳光采购不应该是走过场,阳光平台更不能成为限制正规企业销售的筹码,阳光平台的价格有的医院也是参考,那么阳光采购平台的意义在哪里?或许只是一个在当地销售的入场券而已。

-02-

企业杀死了行业,渠道淘汰了自己

2025年Q3的业绩,除了几个IVD企业利润是正的,基本都是负增长,很多人也在问我,行业啥时候可以回暖,利空什么时候可以出清。

有人说是集采导致的行业下行,也有人说是套餐解套导致的检测量下滑,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企业自己无限制的降价以及对于渠道无底线的容忍。

或许绍兴市中心医院的价格不是最低价,总有一些企业为了销售额继续愿意这么干,毕竟头上的指标是实打实的。我也侧向的了解了这个标,为什么可以做到这个价格?得到的结论让我大跌眼镜,竟然是厂家的兜底制度,只要能中标,给你一些点数的利润,所以代理商才愿意冒这么大的风险。

甚至干这个事情的,竟然还是上市公司,当然据说是担心影响股票,直接让代理商废标了。如标题一样,之前1.48的试剂让行业寒心,现在集采一半的价格,让安徽医保局的脸面往那里放,让集采的制度还如何推进,降价容易涨价难,如果真的收费统一降到了和浙江一个标准,全国的价格联动又该如何。

代理商也是为了生存,可以毫无底线的降价,这么做的后果就是几个点的配送费后面也不可能是你的,大配送公司的入局,甚至这些点的配送费都轮不到你,最终走向的可能就是被淘汰的宿命。

2025年10月30号,广东省:关于公开征集广东医保与医药企业直接结算技术服务合作伙伴的公告,开启招标,为通过广东省药品交易中心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药交中心”)在结算合作银行开立的全省结算总账户,在国家医保信息平台医药货款直接结算模块,实现与医疗机构、医药企业银行账户间的统一代收代付和线上管理功能,提升药品和医用耗材货款直接结算效率。

同日,辽宁省关于公开征集《关于推进医保基金与医药企业直接结算工作的通知(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公告发布,结算范围覆盖集中带量采购中选药品和医用耗材。

当我们还在为了几个点的利润纠结的时候,国家医保基金与药企直接结算已经开始推动落地,相信不久的将来,这一步也很快到来。

-03-

哪个方向,才是接下来的趋势?

如果把医保比喻成唐僧肉,那么所有行业的人都想吃一口,但是这块肉,目前是啃不得了。

我们从几个IVD上市公司的财报也可以看到,凡是涉及到全部是医保生意的企业,所有的营收和利润都是负的。

不管是三诺在消费端的业务增长,还是圣湘生物收购跨界的尝试,亦或是华大在消费基因检测、益生菌方面的探索,很多的企业都在尝试走慢慢的脱离医保这条路。

如果说传统的消费医疗在逐渐走向下坡,那么新型的大健康融合消费医疗的场景或许是下一个增长点。

2025年,中国大健康产业规模强势突破20万亿元大关,回顾2020 - 2024年期间,其复合增长率稳稳保持在15%,这一增长速度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脱颖而出。背后的增长动力,一方面来自于国家政策层面的大力扶持,各类利好政策不断出台,为行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另一方面,消费升级浪潮下,民众对健康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消费能力和意愿也在同步提升。

万亿VS千亿的市场,哪里是方向,趋势不言而喻,我知道有的IVD企业在消费医疗的赛道已经布局成型,我知道有的上市企业可穿戴式产品已经立项,我也知道有一些企业在大健康领域已经走到了很远的位置,完全脱离医保支付这条路,也有的企业针对特殊病人研发相应的检测。

或许这个赛道没有阳光采购平台,没有所谓的阳光下的黑暗;也没有代理商为了业绩突破行业的下线,有的更多的是对于消费者的洞察,消费者需求的挖掘。

在这场行业的新周期里,如何用创新、转型等穿越过去,这是行业所有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来源:老刘话IVD

0

路过

0

雷人

0

握手

0

鲜花

0

鸡蛋

本文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

推荐阅读
体外诊断网是宇翼科技旗下品牌,定位于全球体外诊断领域服务平台,我们追求及时、全面、专业、准确的资讯与数据,致力于为企业及用户服务。
  • 微信公众号

  • 微博账号

  •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