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IVD行业的从业者,我亲身经历了近年来市场的风云变幻,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无疑是集采这只靴子的落地。2021年安徽牵头集采至今已过去4个年头,集采政策深刻地改变了行业的生态和竞争格局。人们讨论着价格的 ...
作为一名IVD行业的从业者,我亲身经历了近年来市场的风云变幻,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无疑是集采这只靴子的落地。2021年安徽牵头集采至今已过去4个年头,集采政策深刻地改变了行业的生态和竞争格局。人们讨论着价格的灵魂砍价,也关心着企业的生死存亡。但喧嚣之下,一个更根本的问题值得我们探究:集采究竟是如何影响行业上游的研发和市场准入的? 为了更直观地回答这个问题,我选取了五个代表性的检测项目,生化的总蛋白(肝功能)和肌酐(肾功能),免疫的甲胎蛋白和黄体生成素,分子诊断的人乳头瘤病毒(HPV)。通过回溯它们历年的产品注册证数量变化,我们或许能从这些数据曲线的起伏中,窥见集采政策实施前后,行业准入热度的真实变迁,并据此对行业的未来走向进行一番审慎的预测。
![]()
![]()
![]()
总体上这些产品在2016-2017年注册呈现高峰,随后逐年下降,表明市场可能已经饱和,新进入的玩家少了 。
![]()
免疫与分子领域:免疫(如甲胎蛋白、黄体生成素)和分子诊断(如HPV)是近十年来的高增长蓝海市场。巨大的市场潜力和较高的利润吸引了大量资本和企业涌入。 特别是在集采政策预期下,企业普遍认为先拿到入场券至关重要。造成了短期内注册证数量激增的内卷现象。
综上所述,中国IVD市场已形成“低端红海、高端内卷”的结构性特征。传统生化项目已完成国产化洗牌,而高附加值的发光、分子项目则正处于国产品牌激烈竞争、抢占市场的关键时期。
![]() ![]()
![]() ![]()
![]() ![]() ![]()
退出,标志着一个旧时代的落幕。在成熟的生化市场,低效产能和落后技术正在被清退;在高端市场,则是外资品牌面对国产力量和集采压力的战略性调整。
观察新进企业的拿证年份,可以发现一个非常密集的时间窗口,即2021年至今。这一时期恰好是IVD集采从传闻、试点到逐渐明朗化的关键阶段。 企业的行为逻辑非常清晰:无论未来集采规则如何,拥有一张注册证是参与游戏的前提。
进入,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启。国产企业正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速度,向高附加值领域发起总攻。这种扎堆式的进入虽然加剧了内卷,但也极大地促进了技术的普及和成本的下降,最终将重塑整个行业的竞争版图和供应链格局。
最后我想谈一下对于免疫与分子诊断未来发展趋势判断,我认为,免疫与分子诊断的未来将呈现两大核心趋势: 短期趋势:市场加速整合。 当前大量企业涌入只是拿到了入场券。随着集采常态化,激烈的价格竞争将不可避免,这将迅速淘汰那些缺乏规模效应、成本控制能力和渠道优势的企业。未来2-3年,行业并购整合将加剧,市场集中度会显著提升。 长期趋势:从同质化到差异化,创新成为唯一出路。 为摆脱常规项目的价格战泥潭,头部企业必然会将竞争焦点转向创新。未来的核心竞争力将体现在:自动化流水线的整合能力、新型高价值检测靶点(如肿瘤早筛、伴随诊断、自身免疫性疾病、阿尔兹海默症等)的研发速度、上游核心原料(如抗原、抗体、酶)的自主可控能力,以及全球化市场的开拓能力。竞争将从单一产品的比拼,升级为平台化、系统化的综合实力较量。 来源:IVD这些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