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邱鑫浩来源 | 邱处机在全球医疗器械行业,迈瑞医疗曾是中国企业国际化最成功的典范之一。其创始人李西廷更是凭借公司股价的持续攀升,在2021年以230亿美元身家问鼎新加坡首富宝座。然而,短短四年间,迈瑞医 ...
作者 | 邱鑫浩 来源 | 邱处机 在全球医疗器械行业,迈瑞医疗曾是中国企业国际化最成功的典范之一。其创始人李西廷更是凭借公司股价的持续攀升,在2021年以230亿美元身家问鼎新加坡首富宝座。 然而,短短四年间,迈瑞医疗市值从巅峰时期的6000亿元一路下滑至3000亿元左右,蒸发近半。 这位昔日的"医疗设备之王",究竟经历了什么?从纽交所退市回归A股的风光无限,到如今股价持续低迷,迈瑞医疗的故事又折射出中国医疗企业国际化征程中的哪些挑战? 一 从美股退市到A股王者 2006年9月,迈瑞医疗在纽交所上市,成为中国首家在美国上市的医疗设备企业。彼时,这家总部位于深圳的公司已经通过一系列并购初步构建起生命信息与支持、体外诊断和医学影像三大业务板块。 然而,在美股市场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估值长期低迷,交易量清淡,难以获得与其业绩相匹配的资本市场认可。 2016年,迈瑞医疗做出了一个改变命运的决定:以33亿美元估值从纽交所私有化退市。 这一在当时看来颇为大胆的举动,实则暗藏玄机。退市后,迈瑞医疗迅速引入高特佳、泰康保险、深创投、广东红土等30多家国内投资机构,完成了一轮精妙的资本重组。 两年后的2018年10月16日,当迈瑞医疗登陆A股创业板时,市场给予了远超预期的热烈回应——上市首日市值突破800亿元,较美股退市时的估值暴增近4倍。 这一华丽转身堪称中国资本市场最成功的"返乡"案例之一。A股上市后,迈瑞医疗股价一路高歌猛进,到2020年市值已突破6000亿元,成为创业板当之无愧的"一哥"。 创始人李西廷的身价也随之水涨船高,2021年以230亿美元财富登顶新加坡首富,将海底捞张勇、冬海集团李小冬等一众富豪甩在了身后。 资本市场的热捧并非全无道理。从2016年到2021年,迈瑞医疗营收从90.32亿元增长至252.70亿元,净利润从16亿元飙升至80.02亿元,走出了一条近乎完美的增长曲线。 特别是在新冠疫情暴发初期,作为呼吸机、监护仪等关键医疗设备供应商,迈瑞医疗业绩更是迎来爆发式增长,一度被投资者视为"疫情受益股"的典型代表。 然而,这场完美的资本盛宴背后,暗流已经开始涌动。 2021年7月1日,迈瑞医疗股价攀升至历史高点498.5元/股后,便开启了长达四年的下跌通道。截至2025年8月12日,公司股价已跌至234.3元,市值蒸发超过3000亿元。 曾经风光无限的新加坡首富李西廷,其身家也随之大幅缩水。 二 3000亿市值蒸发之谜 迈瑞医疗市值的大幅缩水,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当其冲的是业绩增速的明显放缓。 2021年,迈瑞医疗净利润增速从2020年的42.24%骤降至20.19%,出现了断崖式下滑。到了2023年下半年,迈瑞全年业绩增速首次跌破20%。而2024年,迈瑞净利润同比增长不到1%,几乎停滞。 甚至到今年第一季度,迈瑞医疗更是出现了十年以来首次的营收、净利双降:营收82.37亿元,同比下降12.12%;归母净利润26.29亿元,同比下降16.81%。 业绩放缓的背后,是国内外市场的双重压力。 在国内,医疗器械集采政策的推进给行业带来了巨大震动。虽然迈瑞医疗后来通过积极参与集采保住了市场份额,但集采带来的价格压力无疑挤压了利润空间。 另外,从2023年开始的医疗反腐也影响巨大。当年下半年开始,医疗行业整顿导致医院采购延缓、地方专项债和财政资金不足导致医院建设推迟,以及非刚性医疗需求低迷等多重外部因素,直接使得国内市场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海外市场的表现同样不尽如人意。2020年,迈瑞医疗境外收入占比曾达到47.16%的高点,公司甚至雄心勃勃地提出要将海外业务比重提升至70%。 然而现实却事与愿违。到2022年,其境外收入占比不升反降,下滑至38.52%,直到2024年才恢复至45%。 除了基本面因素,创始团队曾经大规模减持套现的行为,也对股价形成了持续压制。2023年第二季度,实际控制人李西廷、徐航通过旗下多个持股平台大幅减持,累计套现超16亿元。 更引人注目的是,2022年和2023年上半年,由迈瑞医疗核心高管控制的"睿系列"公司(深圳睿隆、深圳睿福、深圳睿嘉、深圳睿亨)累计减持金额超过100亿元。 这种近乎"清仓式"的减持自然引发了市场对公司前景的严重担忧。尽管迈瑞医疗同期也推出了回购计划——斥资十亿元用于股权激励,另用十亿元回购股票注销,但这些举措与创始人和高管的大规模减持形成了鲜明对比,进一步动摇了投资者信心。 三 国际化野望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迈瑞医疗并未放弃其国际化雄心。 在2024年度股东大会上,董事长李西廷明确表示公司的战略目标是"再用5年时间,也就是在2030年成为全球医疗器械综合实力Top10"。 为实现这一目标,迈瑞医疗采取了双管齐下的策略:一方面通过收购快速获取技术和渠道,另一方面则加强海外本地化的布局。 回顾迈瑞的国际化历程,收购始终是其重要手段。 2008年,公司以2.02亿美元收购美国Datascope生命信息与支持业务,获得了进入欧美市场的门票;2013年以1.05亿美元收购ZONARE,补强了高端超声影像技术;2021年更是斥资5.45亿欧元收购芬兰海肽生物,实现了在化学发光原材料领域的自主可控。 这些收购虽然代价不菲——海肽生物的交易估值高达40倍市盈率,导致迈瑞医疗商誉当年暴增至43.52亿元,但确实帮助公司快速建立了全球竞争力。 近年来,迈瑞医疗的国际化策略更加注重本地化生产和服务网络建设。 2025年2月,公司与埃及Tatweer Medical Industries合作建立了埃及第一家超声设备制造工厂,计划年产2500台超声设备,首台"埃及制造"的超声设备已于同年4月上市。 这一项目不仅实现了技术转让,还培训了当地1500多名医务人员,为迈瑞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在沙特阿拉伯,迈瑞医疗与沙特国家统一采购公司(NUPCO)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计划加速推进本地化生产运营,支持沙特"2030愿景"中的医疗转型。 这些努力正在逐步显现成效。2024年,迈瑞医疗海外市场营收占比从上年的39%上升到了45%,其中发展中国家和欧洲市场表现最为强劲。 迈瑞高级副总裁李在文更是信心十足地表示:"海外市场是中国市场的5倍。随着公司的知名度、美誉度上升,产品的匹配度越来越强,海外业务的增长空间还很大。"迈瑞的目标,是逐渐实现海外业务营收占比达到70%以上。 然而,国际化道路上的挑战依然严峻。 比如在美国市场,虽然迈瑞的监护仪、麻醉机和便携超声产品市占率均排在前三,但中美贸易摩擦带来的关税风险不容忽视。对此,迈瑞医疗董事会秘书李文楣表示:“2024年,美国业务仅占集团销售收入的6%,公司已经在美国备货一年,以应对可能的关税影响。” 另外在高端市场,迈瑞仍需面对GE医疗、西门子医疗、飞利浦等国际巨头的激烈竞争,品牌影响力和技术积累仍有一定差距。 四 结语 四年蒸发3000亿市值,对任何企业来说都是沉重打击,但李西廷似乎还挺乐观。 "尽管当下市场环境存在一定不确定性,但从长远来看,全球医疗行业的发展趋势是积极向好的。迈瑞医疗作为行业的领军企业,凭借强大的研发实力、完善的产品布局和广泛的市场渠道,有信心应对各种挑战,实现持续稳定发展。"李西廷在迈瑞2025年投资者开放日上如此表态。 从研发数据看,迈瑞的决心很大。 2024年,迈瑞研发投入40.08亿元,占营收的10.9%,这一比例超过了美敦力、西门子,与强生、雅培相仿。 截至目前,迈瑞已建立起基于全球资源配置的研发创新平台,设有12大研发中心,5200余名研发工程师分布在中国深圳、武汉、南京、北京、西安、成都、杭州,美国硅谷、新泽西、明尼苏达,芬兰海肽和德国德赛等。 这位新加坡首富的乐观并非没有道理。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和医疗需求增长,医疗器械市场确实前景广阔。 对中国企业而言,从"中国制造"到"全球品牌"的跨越虽充满挑战,但迈瑞医疗已经在这条路上走了很远。未来能否重返巅峰,取决于其能否真正解决制约发展的核心问题,而不仅仅是依靠资本运作和规模扩张。 对投资者而言,迈瑞医疗的沉浮则提醒我们,即使是行业龙头,其发展道路也绝非一帆风顺。在医疗这个技术密集、政策敏感、竞争激烈的行业,持续创新和稳健经营才是基业长青的根本。 作者 | 邱鑫浩 来源 | 邱处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