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力医疗:中报预告同比巨亏10倍,债券降为"垃圾级"!还面临股民索赔? ...

解读 鹏哥
2025-7-16 11:21 20人浏览 0人回复
来源: 药财社 收藏 分享 邀请
摘要

一份业绩预告,让塞力斯医疗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603716.SH,下文简称“塞力医疗”)陷入了舆论风暴。2025年7月中旬,塞力医疗突然发布消息称,上半年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预计亏损高达5500万元至6600万元。这 ...

 一份业绩预告,让塞力斯医疗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603716.SH,下文简称“塞力医疗”)陷入了舆论风暴。

2025年7月中旬,塞力医疗突然发布消息称,上半年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预计亏损高达5500万元至6600万元。这是什么概念?和去年同期亏损477万元相比,直接暴增了超过10倍。这已经不只是业绩出现下滑了,而是一次堪称断崖式的暴跌

实际上,这不仅是单纯财务数据出了问题,更像是多年来内忧外患积累之后的集中爆发。这几年的塞力医疗,可以用一路踩坑来形容:主业不断萎缩、核心资产频繁甩卖,甚至信用评级从正常级别一路降到了“垃圾级”(BB-,非投资级别,属投机级别)。更尴尬的是,由于信息披露违规等问题,还被证监会狠狠开了罚单。

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为什么亏得这么惨?

其实早在几年前,公司的财报数据就已经开始亮起了红灯。从2022年开始,塞力医疗的年度亏损就在不断扩大。2022年公司亏掉了大概1.54亿元,而2023年和2024年又分别亏了1.59亿元和2.09亿元,年年往下走。

到了今年,塞力医疗的经营状况更是加速恶化。一季度财务报表一看,营收直接骤降了超过40%,净亏损已经达到1432万元

如果一季度已经露出了经营危机的苗头,那么半年预告彻底把公司窘境暴露无遗:预计半年下来,归属母公司的净亏损最多能达到6600万元左右。

更悲观的是,如果把剔除了非经常性损益后的真实运营表现拿出来看,公司半年扣非净利润的亏损,已经可能高达7000万元至8100万元。

说到底问题出在主营业务的结构失衡上。塞力医疗一直以来主要赚钱的业务,是体外诊断(IVD)相关的集中采购和销售服务。

这类业务利润相对较高,但市场竞争激烈, 2024年这块业务销售就在明显下滑:集约化采购部分收入下滑了15.87%,单纯销售的收入更是直接蒸发了将近三成。

而另一块医用耗材的集约采购(SPD)业务虽然表现稍好一点,但可惜的是,它的利润非常薄,很难撑起整个公司的盈利。

因此这种“一高一低”的结构,让整体利润空间越来越狭窄,现金也越来越少。看看一季度现金流量净值,已经是负的5063万元,明显说明公司主营业务的赚钱能力几乎枯竭了

面对持续亏损的巨大压力,塞力医疗的管理层早些时候提出所谓的“战略转型”。公司称,要收缩战线,将业务重心集中到核心板块上去。但砍掉非主营业务的过程,却不像官方描述得那样轻松写意

比如说从2024年下半年开始,塞力医疗密集出售多家子公司,其中武汉汇信、阿克苏咏林、内蒙古塞力斯等,这些公司过去有提供稳定的现金流,但盈利贡献已减弱。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这种甩卖子公司的做法,其实与所谓的“战略转型”关联已经不强,更多的是让人联想起资金上的短缺和现金流压力

公司自己在2025年6月的公告里都承认,他们刚刚还回了以前挪来救急的募集资金,结果转头又宣布,要再次动用最多3.25亿元闲置的募投资金,暂时拆东墙补西墙,缓解整体资金链所受压力

这种频繁挪动钱的做法,说明其正面临着盈利、流动性及信用等多重压力,短期经营风险上升。如果一家企业通过“卖家产”来应对现资金压力,不管怎么看都难以被市场理解为健康的经营方式。

眼下,从主营盈利能力到资产流动性再到公司信用评级乃至监管压力,几乎每一个层面都是风声鹤唳。塞力医疗这家曾经的行业明星,如今已经牢牢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内控乱象与面临索赔

塞力医疗还能撑多久?

相较于业绩暴雷带来的经营压力,更让投资者感到焦虑的是塞力医疗自身治理结构和合规上的种种问题。这几年,公司频频被监管部门盯上,罚单接连不断。最开始只是财报披露不及时、内控措施不到位这样相对“小”一点的问题,后来却不断升级,甚至发展成了更严重的违规行为——控股股东私自占用公司资金

去年3月,中国证监会盯上了塞力医疗,觉得这家公司信披涉嫌违规,决定正式立案调查。等了整整一年,今年4月份,处罚决定终于靴子落地,大家猜测的最坏结果真的来了:湖北证监局直接给公司开出600万元的罚款,还把责任直接追溯到老板个人头上——塞力医疗的实际控制人温伟本人,也领了610万元的大额罚单,不少公司高管也一并罚了。

这些罚单连起来看,露出的绝不是偶然的“技术性失误”,不少人猜测,这家公司是否有着更严重的治理漏洞链条,会不会潜藏着巨大的风险?

市场当然敏锐,很快给出反应:今年6月份,中证鹏元评级机构直接把塞力医疗主体以及债券“塞力转债”的信用等级从“BBB-”降到了“BB+”,评级展望勉强给了个“稳定”。

要知道,从投资意义上来说,这次评级下调意味着公司债券正式步入了“垃圾级”的行列,因为到了这个档位的债券信用已经不在是“投自级”,而是属于“投机级”更不能用作质押式回购担保品。这就直接导致未来借钱成本走高,更要命的是,以后还能从哪里顺利借到钱,这就很难说了

更麻烦的是,翻开最新的股东持股情况,可以发现塞力医疗的控股股东——一家名叫赛海(上海)健康科技有限公司的企业背后人,同样是温伟,其个人股权的质押比例早已高居不下。截至今年第一季度末,竟达到94.97%。

试想,当公司股价持续走低,老板又几乎把自己的所有股份全部质押出去,这会带来多大的风险?最坏情况一旦发生,比如股价再跌下去导致债权方要求强制平仓,温伟可能会失去话语权和公司的实际控制权。(强平线目前未公开,其结果取决于质押合同及补仓能力)

转型AI医疗

是真突破还是大忽悠?

就在传统主业经营一团糟、现金流逐渐枯竭的时候,塞力医疗却高调打出了另一张牌,即布局以人工智能医学诊疗为核心的创新业务,希望借助新概念实现逆袭。

瞄准的赛道确实很“前沿”:公司在年报中大篇幅介绍了与华为等科技大佬合作,开发精神疾病诊疗的数字化系统产品“海思灵曦”,甚至还要布局脑科学大模型、罕见病大模型……乍一看,这几个字眼确实充满时代感,让市场颇有一点“高大上”的期待感。

可是理想虽丰满,横在眼前的路却很现实。做医疗AI听上去很美,但实际成功不确定性高:从前期技术研发,到产品取得注册审批,再到真正大规模进入医院带来盈利,这一条长长的路,不但很贵,还特别花时间。

眼下塞力医疗最缺什么?当然是钱,是现金!问题来了,现在公司现金流捉襟见肘,融资渠道又因为评级下调受到了限制,赛道更换缓慢且巨额资金投入还刚刚起步,究竟靠什么撑过漫长的亏损期?这样的条件下,塞力医疗能硬扛多久,是个问号

说到底,现在摆在塞力医疗眼前的最大麻烦就是战略方向上的矛盾:想活下来,就得减少开支,控制现金流出;可偏偏选择的新业务,都是需要大量资金砸进去的领域。

怎么才能度过眼前这个难关?公司目前给出的答案只有一个字:“卖”。前期收购的一些资产已经陆续转手出去,一方面可以回点现金缓解日常运营,另一方面至少账面不会继续难看。但是,能卖的家底终究有限,这样饮鸩止渴般拆东墙补西墙,又能折腾多久呢?初步估计,若无新增盈利或外部融资,靠卖资产和补流,资金安全垫约2–3年。

写在最后

当前的塞力医疗,面临的困难早已超过了健康产业正常的周期性下行,实际是几个大的隐患叠加在一起的“系统性危机”:外部政策收紧、内部战略失误、资金链崩紧、公司治理失效,各种风险揉成一团,很难短期内化解。

塞力医疗的AI医疗战略,理论上看没错,大势所趋,但问题就在于它来得太晚,也太仓促。在资金也差、业务也乱、经营也疲软的背景下,公司能不能撑到那个能“开花结果”的未来,这都是无法确定的事情。

对于投资者来说,在看到塞力医疗真正有实实在在的收入、现金流、治理问题改善之前,期盼塞力医疗立即走出泥潭恐怕是不现实的。盈利拐点还有多久?或许比想象中还远的多。

来源:药财社

0

路过

0

雷人

0

握手

0

鲜花

0

鸡蛋

本文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

推荐阅读
体外诊断网是宇翼科技旗下品牌,定位于全球体外诊断领域服务平台,我们追求及时、全面、专业、准确的资讯与数据,致力于为企业及用户服务。
  • 微信公众号

  • 微博账号

  •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