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十年是中国体外诊断(IVD)行业的黄金发展期。在慢性病发病率上升及技术迭代的推动下,中国IVD市场规模从2015年的362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超1200亿元,到2025年有望超过210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20%。化学发光 ...
过去十年是中国体外诊断(IVD)行业的黄金发展期。在慢性病发病率上升及技术迭代的推动下,中国IVD市场规模从2015年的362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超1200亿元,到2025年有望超过210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20%。 化学发光、分子诊断等高壁垒领域更是利润高地,头部企业试剂毛利率长期维持在69%以上,并且部分进口品牌凭借技术垄断,价格甚至高达国产产品的2-3倍。 01 这一阶段的高利润源于多方面因素 1)技术壁垒与国产替代初期红利:化学发光、分子诊断等技术依赖精密仪器和专利原料,国产企业通过技术突破抢占中低端市场,形成“以价换量”的盈利模式。 2)医院检验科创收驱动:传统按项目收费模式下,检验科收入与试剂使用量直接挂钩,医院倾向于采购高溢价进口产品以获取更高利润分成。 3)疫情催化需求爆发:新冠检测需求使2021年全球IVD市场规模逼近700亿美元,企业通过应急审批快速占领市场,进一步推高利润空间。 02 好景不常,医保控费来了:从集采到支付改革的全面挤压 2023年以来,医保控费政策密集落地,直接击穿IVD行业原有的利润逻辑。 1)集采降价:价格体系全面重构,2023年二十五省化学发光试剂集采成为行业分水岭。五大类试剂平均降幅达53.9%,其中传染病八项(化学发光法)最高降幅65.2%,进口品牌的丙肝抗体检测单价从17.14元/人份降至6.59元,降幅70%。国产龙头同样承压,糖代谢两项降价51.88%,传染病八项降价55.19%。集采后,试剂价格普遍回归至生产成本1.5-2倍区间,暴利时代宣告终结。 2)DRG/DIP支付改革:检验量缩水与成本转嫁,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进一步压缩利润空间。以头部企业为例,2024年其国内收入因医院检验量下降而同比减少超20%。DRG打包付费模式下,医院为控制成本,优先选择低价国产试剂,并减少非必要检测项目。某三甲医院检验科主任表示:“过去我们靠检验收入补贴科室,现在必须精打细算,试剂采购价压到原来的三分之一是常态。” 3)医疗反腐常态化:灰色利益链断裂,带金销售、渠道返点等传统营销模式难以为继。2024年医疗领域反腐行动中,多家IVD企业因商业贿赂被处罚,渠道费用率从30%以上压缩至15%以内,进一步侵蚀企业净利率。 03 这样的环境下,行业洗牌拉开了序幕 “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把IVD行业解释的明明白白。再也不是从前的“野蛮生长”了,没有感觉到已经到了“精益生存”的时代。 环境政策高压下,IVD企业被迫调整战略,第一刀首先“忍痛割爱”地砍向了企业员工,进行了公司内部的机构优化。公司裁员一般在20%以上,留下的都是当下能创造效益价值的,而把短期没有价值的都全部清退了…… 1)国产替代加速,但竞争烈度升级:集采后,国产头部企业凭借成本优势抢占市场份额。2024年上半年,头部大哥化学发光业务增长超30%,老三营收反超老二跃居行业第二。然而,低价中选导致利润率下滑,老三2024年净利润增速(20.42%)已低于营收增速(18.54%),行业进入“以量补价”的微利时代。 2)创新驱动:从“试剂贩子”到“解决方案提供商”,单纯依靠试剂销售的模式难以为继,头部企业转向“仪器+试剂+服务”一体化。通过自动化流水线绑定3000家医院,仪器投放带动试剂消耗;并且布局分子诊断与质谱检测,开辟肿瘤早筛等高端市场。外资企业则聚焦创新项目,如罗氏诊断推动伴随诊断试剂与靶向药捆绑销售,构建技术护城河。 3)供应链垂直整合: 原料自研成为降低成本的关键,头部企业都有自己的原料线;某公司投资磁珠、微流控芯片等核心材料,实现关键环节自主可控。而未完成供应链整合的中小企业面临淘汰,2024年IVD行业收并购案例同比增加67%。 在未来,虽然体外诊断行业的高利润时代已成过去,但刚性需求仍支撑长期发展。 2025全球IVD行业10份超级报告重磅出炉 以上报告相关内容介绍,企业需在以下方向寻求突破: 1)拥抱临床价值导向,开发伴随诊断、预后监测等真正改善诊疗路径的产品,而非单纯增加检测项目的项目。 2)布局基层与海外市场:分级诊疗推动基层检测需求上升,2025年POCT市场规模有望突破200亿元;东南亚、中东等海外市场国产替代空间巨大。 医保控费如同一把“双刃剑”,既斩断了不合理利润,也倒逼行业走向高质量发展。 来源:体外诊断IVD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