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大战下的生命科学行业--一点点思考

解读 鹏哥
2025-4-23 15:04 48人浏览 0人回复
来源: 贾半仙聊诊断 收藏 分享 邀请
摘要

最近最火热的事情,莫过于中美两国的“关税大战”了,+125%的关税让人绝望,各大朋友圈和公众号甚至传出了245%的关税。虽然最后是个大乌龙,但是可见关税对于经济的威力。尤其是生命科学行业,仪器和试剂有相当比例 ...

 最近最火热的事情,莫过于中美两国的“关税大战”了,+125%的关税让人绝望,各大朋友圈和公众号甚至传出了245%的关税。

虽然最后是个大乌龙,但是可见关税对于经济的威力。

尤其是生命科学行业,仪器和试剂有相当比例的进口产品,跨国企业们纷纷发布声明,涨价的涨价,安抚的安抚,国产厂家们也不失时机地提出国产替代方案,可谓赚足了眼球。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来源:美国白宫网站

关税大战,背后的宏大叙事,各路专家和大V们已经聊的够多,作为生命科学行业的普通营销人,大头只想和大家聊聊在关税大战下,个人在生物行业的挑战和机会到底在哪里。

/ 01 / 是凌冬也是机会

如果说去年还有人对经济危机抱有怀疑的话,今年正常人已经无人怀疑大萧条实际上已经到来。

中美这两个全球最大的经济体博弈,随着特朗普的二次上台达到了高潮,无论后续特朗普政府如何谈判,就算后续两国在关税上能够达成协议,应该说中美之间的脱钩已经不可避免了。

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就像两个离婚的夫妻,不管以前感情如何甜蜜,只要离过婚,后面就算复婚,两个人的关系也不可能再回到从前,因此越早认识到这个事实,越早进行准备,才能在行业中获得先手。

以二代测序为例,随着国际巨头llumina被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各大国产测序仪制造商们获得了巨大利好。

让本来可能需要很多年的国产替代,瞬间进行了加速,二代测序的国产替代已经迫在眉睫,国产测序仪公司也不失时机地纷纷推出新产品。

个人预估可能最多3年,进口测序仪的市场份额将会被压缩到到20-30%甚至更低。

来源:商务部官网

二代测序的国产替代给其他的生命科学同行们起了一个很好的榜样作用,实际上二代测序的国产替代在很早之前就已经开始了。

从最早的华大收购CG,到前几年的国产测序仪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测序仪市场真正实现了从高通量测序平台,到长片段测序平台,再到纳米孔测序平台,在每个细分产品基本上都有相应的国产厂商布局。

华大基因的市场份额(按照装机台数)从2020年的28.5%上升到2024年的56.4%,而Illumina和赛默飞等进口厂商的市场份额(按装机台数)则从2020年的74.6%下降到6.7%。


2022年对于国产测序仪来说是一个元年,以华大为代表的国产测序仪公司装机台数首次超过进口厂商,经过两年的耕耘,终于在2024年这个特殊的节点,销售金额也超过进口厂商。

截止到2023年1月,华大智造已经拥有620项授权专利,仅次于Illumina和PacBio,而真迈生物也以186项授权专利排在了Oxford Nanopore之后,以华大智造为首的国产测序厂商已经在某些领域形成了专利壁垒。

随着越来越多的国产测序仪拿到医疗器械注册证书,和实验性能越来越接近进口的水平,测序仪完全实现国产化替代只是时间问题,关税战实际上加速了这个进程。

数据来源:华大智造财报,招标网等公开数据整理

来源:《国产测序仪报告》,蛋壳研究院

测序仪市场的成功对于中国生命科学的厂商非常具有借鉴意义,实际上国产厂商还需深耕的地方还有很多,从小到移液器,天平这样的小仪器,再大到质谱,冷冻电镜这样的大型仪器,目前还有很多都是进口占据主导地位。

2025年随着医改的深入,和企事业单位对于降本增效的需求,这本来就是善于节约成本的国产厂商可以大展身手的时候,再结合关税的影响,国产厂商们除了需要快速抢占进口厂商退出留下来的市场空间,更应该趁此机会改进产品,毕竟价格只能带来一时的收益,只有在技术上真正让客户信任,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在经济寒冬下,企业如果不能抓住这波关税战带来的窗口期,快速布局市场,沉下心来修炼内功,很容易就会掉队。

/ 02 / 新经济形势下的并购和重组

巴菲特曾说过:“当别人贪婪时感到恐惧,当别人害怕时就贪婪”。

现阶段生命科学行业无疑已经进入了投资寒冬,不断地听到有企业陷入资金流恐慌中,无疑投资人的钱包捂得更紧了。

可是无数次的经济周期证明,在衰退期是购入大量优良资产的好机会。在生命科学行业,经常会有人争论到底谁是下一个中国的赛默飞或者丹纳赫,这说明其实大家都看到了并购和重组对于企业壮大的价值。

但是对着经济的不景气,似乎大家都陷入到同质化竞争的怪圈,不停地PK参数,降价,可谓是卷上了天,医药行业甚至出现了注射液比水还便宜的情况。

这个时候,其实单纯的卷价格已经失去了意义,因为总有人比你价格低,单品的竞争力越来越弱,未来考验的一定是企业的横展能力,除了单个产品,能够为客户提供全流程解决方案或一站式解决方案将会成为生命科学领域的核心竞争力,无他,因为进口竞争对手就是这样去做的。

国内目前有能力且有想法去整合并购和做横向拓展的企业其实并不少,最常见的就是结合自身的产品优势去扩展上下游的应用,分子诊断投资上游检测设备。

比如疫情期间大放异彩的圣湘,很早就开始布局上游的测序仪器真迈生物,而在关税战开始打响的时候,今年3月7日圣湘生物对真迈生物追加投资1.3亿,持股增至15.5%,完善了基因测序产业链的版图。

这样做的好处显而易见,一方面可以保证上游供应链的完整和安全,不至于出现某个产品断供而导致核心业务的损失,另外一方面,也可以利用现有的渠道直接进行上游产品的销售,可谓是一举多得。

这一策略应用的最为娴熟的就是华大基因,从最开始的基因测序服务商到现在国内基因测序和分子诊断一哥,正是通过收购CE和扩展自身而完成的,并在2016年4月将测序仪板块独立拆分,目前华大已经拥有包括测序仪,测序服务,分子诊断,质谱,司法鉴定等在内的基因领域全产业服务与仪器供应商。

通过自身专业壁垒不断完善自身产品和服务,好处是早期的扩展非常快,一旦专业护城河形成,其他竞争对手将很难与其竞争,但是坏处也显而易见,非常容易受细分领域内政策的影响。

来源:华大集团官网

除此之外就是赛默飞这种资本大鳄的玩法,通过资本运作,将触角深入到行业的各个方面,赛默飞从最早开始冰箱,生产生物安全柜和二氧化碳培养箱的企业,到现在生命科学行业的服务与仪器头把交椅,就是通过买买买的方式来进行的。

这种业务模式在国内还鲜见有企业操作,海尔医疗应该算是最接近的,两家起家的产品甚至都一样是从冰箱开始的。

海尔生物依托海尔集团母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在进行并购和孵化,在实验室设备与耗材领域:

2017年收购四川海盛杰低温科技,补全低温存储产业链,

2022年收购苏州康盛生物70%股份补充吸头和分子耗材产品,收购厚宏科技获得实验室耗材及自动化设备产品线,

2024年控股上海元析这家国产分析仪器龙头,进一步覆盖光谱和色谱等分析仪器;

在血液和疫苗产业链:

2020年全资收购重庆三大伟业,成为血浆分离机和采浆耗材供应商,

2022年并购深圳金卫信60%的股权,从而覆盖30%以上疾控中心和接种门诊。

海尔生物通过超200亿元的投融资,形成覆盖生物科技、临床医学、生命科学的三大板块。

在2024年海尔生物还尝试收购血液制品龙头上海莱士,虽然失败了,但是让人看到海尔生物在资本市场的娴熟和野心。

海尔生物的这种模式,好处是可以通过收购迅速进入不擅长的领域,并快速占领市场,从而获得1+1>2的效果,但是对于资本操作和企业管理的要求非常高,因此中小企业很难复制。

来源:雪球,海尔生物官网

资本寒冬下,很多优秀的标的企业由于失去了资金的支持,难以为继,但是其本身有很强的技术优势,如果能够有有眼光的大型企业可以入股和投资,不仅可以让这些企业起死回生,而且还会让出资方获得本身欠缺的能力。

这就考验企业领头人的眼光和决心了,我对此非常乐观,很有可能在未来的5-10年将会产生2-3家巨头。

/ 03 / 写在最后的一点话

疫情后,生命科学行业从当初的火爆到现在的挣扎,犹如从天堂跌落到地狱,整个大行业的不景气让很多人感觉很悲观。

大头其实在这几年也非常煎熬,甚至有位从业三十多年的前辈也说,从他入行以来还从来没有遇到如此恶劣的环境。

其实在大环境下,个人其实能够改变的有限,大头在这里其实也不想给读者灌鸡汤,只想说行业有潮起潮落,人生有起有伏,既然已经发生,那就享受当下。

分享大头很喜欢的《空谷幽兰》中的一句歌词,和诸位共勉。

一念净心,花开遍世界;

每临绝境,峰回路又转。

但凭净信,自在出乾坤;

恰似如梦初醒,归途在眼前。

来源:贾半仙聊诊断

0

路过

0

雷人

0

握手

0

鲜花

0

鸡蛋

本文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

推荐阅读
体外诊断网是宇翼科技旗下品牌,定位于全球体外诊断领域服务平台,我们追求及时、全面、专业、准确的资讯与数据,致力于为企业及用户服务。
  • 微信公众号

  • 微博账号

  • 商务合作

  • Discuz! X3.5 | Copyright © 2015-2023 | 宇翼科技
  • 免责声明:本网不承担任何由内容提供商提供的信息所引起的争议和法律责任|浙ICP备18026348号-3|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3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