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出差遇到一个同行,他不停抱怨大环境的恶劣,疫情期间爆单的火热和目前惨淡的行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说入行10年,一直在做进口科学仪器,从之前人人艳羡的大牌外资公司到签单为王的经销商公司,他一直有种心 ...
前两天出差遇到一个同行,他不停抱怨大环境的恶劣,疫情期间爆单的火热和目前惨淡的行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说入行10年,一直在做进口科学仪器,从之前人人艳羡的大牌外资公司到签单为王的经销商公司,他一直有种心理优越感,因为他卖的都是进口品牌。 曾经,进口科学仪器是高端实验室的标配,是科研实力的象征。动辄几十万上百万的价格,漫长的交货周期,高昂的维修费用,都无法阻挡国内科研机构对进口品牌的追捧。进口品牌像一个金光闪闪的标签,自带各种光环。 因为在大部分人心中,进口品牌似乎理所当然和质量好、性能优画等号。对进口科学仪器的天然盲从,给进口科学仪器销售带来了无比巨大的助力。这种进口光环带来的营销助力,让很多进口科学仪器销售的日子滋润无比。在客户那里有面子,在小经销商那里高高在上,在国产品牌面前趾高气昂。 疫情就像个分水岭,进口仪器迎来最高光的时刻后猝不及防的掉头而下。预算一次次被缩减甚至取消,一个个新建实验室关门大吉,一批批新买的高档设备还没来得及用就流入了二手市场,裁员了一波又一波。是的,大家都缺钱了。 缺钱之后的客户面临的却是各大进口品牌年复一年的疯狂涨价,欧美的供应链成本大幅度上涨,进口科学仪器的涨价甚至到了疯狂的地步。近几年的年均涨幅甚至高达10%-20%,很多进口仪器的价格相比疫情之前已经翻了好几倍。越来越贵的进口科学仪器终于迎来了自己的尴尬局面。 那些有先见之明的进口科学仪器厂家还是幸运的,提早布局国产化的厂家既赚到了疯狂暴涨期的钱,而又能在萧条期从容应对。国产替代的浪潮席卷而来,因为大家发现越来越多客户开始考虑国产了,有些公司已经政策性要求进行国产替代。有些客户说国产能用的话,就不考虑进口了。 一直以来,进口仪器有多高傲,国产仪器就有多卑微。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国产仪器像一棵棵沙漠中的荆棘一般,突破低价、低质、性能不佳的标签和定位,一步步突围到今天,终于迎来了自己的高光时刻。 伴随着中国制造的快速崛起,目前似乎已经形成了新的共识,国产科学仪器的性能正在越来越好。国产仪器在研发能力、产品设计能力、技术更新能力、售后服务能力、市场营销能力上全方位开始进行碾压。展会里那些装饰得富丽堂皇的展位,再也不是进口品牌的专属。 与此同时,进口品牌的制造优势正在慢慢消失,工人老化,供应链成本上涨,技术老化,一切都变化得很快。日新月异的中国制造的技术迭代能力,和因循守旧的欧美制造水平形成了鲜明对比,尤其是在AI人工智能、大数据处理、智能自动化等新技术的助攻之下,中国制造大有势如破竹之势。 国内正迎来科学仪器国产化的浪潮,代理商和经销商纷纷投身国产制造行业,在某些产品线领域已经形成了非常完善的供应链体系,其产品性能甚至开始碾压某些进口品牌。大大小小的经销商和代理商开始积极投身于国产仪器的销售代理工作。客户的需求变了,经销商的工作重心也随着改变了。经销商最懂得顺势而为! 长时间的心理优越感没有了,躺着赚钱的日子真得一去不复返了。可能很多人都会有点迷茫,面对国产替代的挑战,进口品牌并非完全没有出路了。要想在中国市场重获生机,必须做出改变: 1. 放下身段,正视竞争:进口品牌需要摒弃以往高高在上的姿态,正视国产仪器的崛起,积极调整市场策略,寻找差异化竞争的策略。 2. 加强本土化,贴近用户:进口品牌需要深入了解中国用户的需求,加强本土化研发,推出更符合中国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 3. 降低价格,提升性价比:进口品牌需要重新审视定价策略,积极降本增效,降低产品成本,提升性价比,才能与国产仪器抗衡。 4. 完善售后,提升用户体验:进口品牌需要优化售后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服务响应速度和服务质量,提升用户体验。真正让用户感受到货真价实的服务。 国产替代是大势所趋,但并不意味着进口品牌将彻底退出中国市场。未来,进口品牌和国产仪器将长期共存,共同推动中国科学仪器产业的发展。进口品牌只有积极求变,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来源:科学仪器销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