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卷土重来了吗?

解读 鹏哥
2023-9-27 17:17 431人浏览 0人回复
来源: iYou Health 收藏 分享 邀请
摘要

据《华盛顿邮报》报道,继拜登政府在今年6月停止免费向美国民众邮寄新冠快检试剂盒后,于上周三(9月20日)宣布正在重启此计划。从9月25日开始,人们可以通过 covidtests.gov为自己的家庭申请四次免费快检测试。政府 ...


据《华盛顿邮报》报道,继拜登政府在今年6月停止免费向美国民众邮寄新冠快检试剂盒后,于上周三(9月20日)宣布正在重启此计划从9月25日开始,人们可以通过 covidtests.gov为自己的家庭申请四次免费快检测试。政府官员们表示,这些测试能够检测到最新的变种,供年底前使用。

美国卫生与人类服务部(HHS)周三还宣布,将向十几家新冠病毒检测制造商投资6亿美元来为联邦政府提供2亿次非处方测试以供未来使用。HHS秘书泽维尔·贝塞拉(Xavier Becerra)在一份声明中说:“这些关键投资将加强美国家庭COVID-19快速检测的自产水平,以减轻病毒的传播”。

这一批免费检测可能会在呼吸道病毒季节之前派上用场。自大流行开始以来,冬季新冠病毒病例和住院人数每年都处于高峰期,这跟冬季人们因寒冷的天气而聚集在室内庆祝节日有关。此外,美国人囤积的许多测试盒已经过期。这份新的指令也让美国一些拟放弃新冠检测试剂生产申报的厂家重新审视自己的决策,有的已经决定启动FDA正式申报流程。


美国最近新冠肺炎发病率如何?


随着美国进入秋季,新冠病例正在增加,但到目前为止,这种上升趋势看起来并不像过去那样激增。即使目前出现峰值,总体数字仍然相对较低 - 略高于去年同期的一半。

自7月以来,每周入院人数一直在上升,并在9月9日当周超过20,000人。据上图CDC的动态统计数据显示,在9月10-16日这周,新冠阳性检测率为12.5%。虽然新冠病毒监测已大幅减少,但现有指标表明该波病毒可能已达到顶峰。Biobot Analytics公司的数据也显示,东南部废水中的病毒量已经在下降,美国其他地区的阳性率也正在趋于稳定。


新冠何时不被区别对待?


许多人想知道何时或是否可以停止将新冠病毒与其他常见呼吸系统疾病区别对待?相关领域专家表示,这取决于人们对风险的个人容忍度、新冠病毒变种方式以及不断跟进的疫苗加强接种所带来的影响。新冠病毒目前仍然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 ,即使是轻微的病例也可能发展成为长新冠。新冠病毒对其它重病患者威胁很大。

“目前我们还不能确认新冠病毒不会进一步突变成高危毒株” ,洛杉矶公共卫生部主任Barbara Ferrer说。“这意味着在我们能完全掌控这个病毒的变异,拥有有效的应对策略之前,还必须对其进行区别对待“。接种疫苗可能会降低患者的风险,寻求长期与新冠并存的路才刚刚开始



新冠会再次流行吗?


四年对于新变种病毒的产生仍然只是眨眼之间,新变种的不断产生和快速进化意味着专家们仍然不确定新冠的长期模式将会是怎样的。病毒会像流感一样小步进化以逃避我们的免疫力?还是会像 Omicron 变种的出现一样继续大跳跃?

CDC在8月23日公布检测到一种标记为BA.2.2的新SARS-CoV-86变种。BA.2.86(一种高度变异的新冠病毒变种)的出现引起了一系列头条新闻和警报。然而,来自实验室的证据表明,BA.2.86不会构成奥密克戎级别的威胁。当然人们也相信,BA.2.86 不会是最后一个出现的不祥变种。

每个新变种都会带来未知数,这个变种会再次颠覆我们的生活吗?相关科学研究也随着新冠的新威胁而一步步变为了常态化。



哪些人群仍在使用自测?


联邦官员表示,他们在前四轮赠品中邮寄了7.551亿份免费测试。自从5月拜登政府取消新冠紧急令后,政府不再发放免费测试。习惯于免费测试的美国人不得不决定是否值得每次花费大约10到15美元来验证每次鼻涕或咳嗽是否都是新冠。但是,对于那些可以从服用抗病毒药物Paxlovid中受益的高风险人群,及时检测仍然非常重要,这样会直接影响下一步的治疗手段。不少人也表示希望尽早知晓感染情况,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护自己和家人免受感染。新冠病毒仍然有一定比例的致死率,如果检测出感染了COVID-19并且有患重病的高风险,人们能够在感染的早期开始抗病毒治疗,以预防出现严重后果。



0

路过

0

雷人

0

握手

0

鲜花

0

鸡蛋

本文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

推荐阅读
体外诊断网是宇翼科技旗下品牌,定位于全球体外诊断领域服务平台,我们追求及时、全面、专业、准确的资讯与数据,致力于为企业及用户服务。
  • 微信公众号

  • 微博账号

  • 商务合作

  • Discuz! X3.5 | Copyright © 2015-2023 | 宇翼科技
  • 免责声明:本网不承担任何由内容提供商提供的信息所引起的争议和法律责任|浙ICP备18026348号-3|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3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