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活着,人类和癌症“不谋而合”

解读 鹏哥
2025-11-10 16:40 11人浏览 0人回复
来源: 菠萝因子 收藏 分享 邀请
摘要

在各自领域,人类和癌细胞都算是进化的成功者,本质有诸多相似之处。在这篇文章里,人不是万物之灵,癌细胞也不是万恶之源。我们都是风云变幻,不可预期的环境中努力活下去的生命。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 ...

 在各自领域,人类和癌细胞都算是进化的成功者,本质有诸多相似之处。在这篇文章里,人不是万物之灵,癌细胞也不是万恶之源。我们都是风云变幻,不可预期的环境中努力活下去的生命。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周易·系辞下》

10多年前,我第一次到南美旅游,选择的目的地是秘鲁。在当地语里,秘鲁意为“富饶之地”,这里有壮美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物产,比如巍峨的安第斯山脉、茂密的亚马逊雨林,以及南美洲最大的淡水湖。

但真正最吸引我的,是它灿烂的文化和独特的建筑。这里是美洲三大古代文明之一:印加文明的核心。在一个飘着毛毛细雨的清晨,我踩着湿滑的台阶登上了秘鲁最著名的景点,和中国万里长城一样被选入了世界新七大奇迹的马丘比丘。

马丘比丘被称为“印加失落之城”,坐落于海拔2000多米安第斯山脉上。石砌的古老建筑物镶嵌在青翠的山峰之间,承受了几百年风雨的侵蚀,恢弘依然不减。站在它的面前,我不禁感叹,创造出如此奇迹的印加帝国,居然会被一小撮西班牙殖民者轻松搞定了!?

瘟疫

印加帝国的快速覆灭,是人类历史上最不可思议的征服之一。

印加人的祖先生活在秘鲁的高原地区,后来迁移到离马丘比丘不远的库斯科城,并以此为首都建立了印加帝国。这里曾是整个美洲最大的帝国,幅员辽阔。鼎盛之时帝国版图几乎涵盖了整个南美洲西部,面积接近二百万平方公里。

但就这么一个拥有数万军队的强大帝国,居然被开始只有区区100多人,看起来简直是沧海一粟,不堪一击的西班牙人打败,实在是难以想象。这场以少胜多的战役背后原因到底是什么,成为历史学家最感兴趣的问题。

军事水平的巨大差距,包括印加人从没见过的枪炮和战马,当然是西班牙人获胜的关键,但西班牙人的成功还得感谢一个看不见的神秘力量:传染病!

欧洲人给南美土著带来了他们从未见过,也毫无免疫力的各种传染病,包括天花、麻疹和霍乱,其中杀伤力最强的就是天花。随着殖民者深入美洲各地探险,这些看不见的敌人悄无声息地开始蔓延。在和欧洲人正式开战前,他们其实已经死伤惨重。据史书记载,西班牙人到达秘鲁之前,当地就已经爆发了瘟疫,平民人心惶惶,士兵自顾不暇,战斗力自然大打折扣。在欧洲人抵达南美洲后的一个世纪内,包括印加帝国在内的当地土著人口在短时间内消失了整整90%。对美洲人来说,这是比战争更可怕的灾难。

天花这样的严重传染病,就大自然放在人类种族生存繁衍中的强大压力。历史上,像南美土著这样被传染病搞得人类几乎灭族的情况并不少见,比如大家都听说过的14世纪黑死病大流行,现在认为应该就是鼠疫,一种由鼠疫杆菌引起的传染病。黑死病是人类历史上致死人数最多的一场瘟疫,共造成了上亿人死亡,其中欧洲最惨,三分之一的人口都消失了。

从个体角度,死了这么多人,我们看上去输给了传染病。但从物种进化角度,人类依然是胜利者,因为虽然历经无数场瘟疫,现代人类依然成功繁衍着,世界人口还在不断增长。

科学上,我们关心瘟疫为什么致命,但也同样关心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活了下来?为什么南美土著还剩了10%? 他们是怎么逃过致命的天花和各种传染病的?

答案是基因突变和多样性!

在自然的演化过程中,突变和多样性是生存的关键。人类生存过程中面对着各种不断变化,且难以预测的环境,除了传染病,还有突然的气候变化或者食物短缺。为了应对无序的变化,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体往往都会使用一个共同的策略:保持多样性。

一个物种越多样,越不容易因为一种变化而灭绝。

人类之所以能在一场接着一场的瘟疫中存活下来,最关键就是因为个体基因差异所带来的免疫系统多样性。每个人的免疫防御力都是不一样的。不仅存在整体免疫力的强弱,还有针对不同细菌病毒特异反应的区别。

大家还记得第一次感染新冠病毒的感受吗?每个人反应和严重程度是不同的。

我自己中招后,出现了教科书(或者说小红书)式的典型症状,出现发烧、咳嗽、刀片嗓、头疼、肌肉痛等各种症状,把自己关在房间,靠家人送饭送水,蔫儿了好几天才慢慢恢复。

但我已经算幸运的了,因为很多人要危险得多,出现了严重呼吸困难,器官衰竭甚至死亡。还有人遭遇了所谓的长新冠症状,成了慢性病。我有个好朋友感染新冠后整整三年,依然由于严重的乏力失眠而无法回去上班。

在另一个极端,则是那些“无症状感染者”。他们看起来根本不在乎新冠病毒,感染后毫无反应。

不止是新冠,同样由病原体引起的常见传染病,比如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腹泻也是一样,有人打了疫苗依然难受,有人自愈了都不知道。明明同样的病原体,但人的反应就是截然不同。这背后的核心原因,就是人类免疫系统的多样性。

带来人类免疫多样性的一个重要基因是白细胞抗原(HLA)。

HLA基因和免疫系统识别以及杀伤能力密切相关,而这个基因最大的特点就是天然存在大量变异,导致人和人之间有成千上万的多样性,专业上也叫做“基因多态性”!大家都知道做骨髓移植的时候需要配型,其实配的就是HLA基因的型。HLA基因相似程度越高,排斥的发生率就越低,移植成功率就越高。正是因为HLA基因多样性很强,没有亲缘关系的两个人完全匹配的概率很低,只有几万分之一,几十万分之一,甚至罕见基因型能达到数千万分之一,所以需要移植的患者在骨髓库找到合适的配型才这么难。

HLA基因的多样性,或者说多态性带来了每个人略有不同的免疫反应,有人抗流感病毒强点、有人抗新冠病毒强点。对每个人来说,遗传到什么样的HLA基因纯属运气,全看投胎,所以没人能预测自己遇到某种传染病后会是什么结果。但就是这样的免疫多样性,保证了人类整体对各种病原体都有能产生合适应答的群体,也就保障了种群的延续。

历史上,人类遭遇过无数次瘟疫,每次都死伤惨重,但每次也总有一群人活了下来。即使面对黑死病或者天花这种超级杀手,也依然存在“无症状感染者”,当时看起来简直就是不可思议,天神下凡。因为活下来的人还能把基因传给后代,所以最终结果就是整个人类种群的抵抗力变强了。当年欧洲人带去的天花能让南美土著几乎灭族,但在欧洲本地早已没有那么强的杀伤力。并不是因为欧洲人身体好,而是他们祖先早就接触了天花,经过几代筛选,留下来的人本来就遗传了能更好抵御天花病毒的免疫系统。

耐药

为了活下来,癌细胞采用的战术也非常类似。

人类与癌细胞,虽然维度不同,但本质上都是生命,都面对不断变化的环境,因此它们所依赖的生存机制惊人地相似,都是多样性。我们都怕癌症,但癌细胞想生存其实也是一步一个坎,九九八十一难,随时面临灭族危险。

如果说各种传染病横在人类面前最凶残的敌人,那么对癌细胞而言,生存道路上最强大的天敌绝对是免疫细胞。

每个人体内都有免疫细胞,它们是我们的保护神,全年无休地在体内搜索和杀灭看起来不太正常的细胞,无论是被感染的细胞,还是癌变的细胞。正是因为免疫细胞的存在,癌症才会整体是老年病,不然我们每个人在幼儿园的时候就已经成为了癌症患者。

癌细胞想要活下去,想长成一个大肿瘤,就必须摆脱免疫系统的监管,也就是发生免疫逃逸。作为个体,癌细胞并没有脑子,不会知道怎么做才能让自己活下来,但作为整体,它们有清晰的战略,那就是不断突变,碰运气!

癌细胞最大的特点,就是会不断突变,尤其是在分裂的时候。虽然正常细胞分裂的时候其实也会产生突变,但癌细胞每次分裂产生突变的数量往往要高出几个数量级,这就带来了极大的多样性和适应性。癌细胞多样性到什么程度?每个癌症患者身上没有任何两个癌细胞在基因上是一模一样的,每个细胞都不一样。

癌细胞通过突变产生的多样性来试错,说白了就三个字:拼运气!

绝大多数时候,瞎猫并碰不上死耗子,所以结果都是免疫细胞获胜,癌细胞灭绝。那些一辈子都不得癌症的人,并不是因为身体内从来没有出现癌细胞,而是因为癌细胞运气不好(对人来说是运气很好),突变了半天,也没能试出免疫逃逸的办法。

只有很少数情况下,癌细胞才真就碰巧突变产生了能免疫逃逸的后代,让整个群体活了下去。成功实现免疫逃逸的癌细胞,要不就是改变了自己的外貌,让免疫细胞认不出来自己是坏人,要不就改变自己的环境,让免疫细胞进不来,或者进来了也无法展开攻击,只能在边上吃瓜。不管是哪种,癌细胞一旦活下来,产生的后代很多也具备这些逃脱免疫系统的本领,最终一步步形成了肿瘤,就像当年在天花疫情后活下来的欧洲人。

身体显然不喜欢癌细胞,所以进化出了强大的免疫系统和其它限制癌细胞发展的能力,但癌细胞也在进化,它和身体展开了军备竞赛。为了增加多样性,癌细胞无所不用其极,甚至不惜让基因组彻底混乱。

癌细胞最早突变的一些基因,往往和DNA稳定或者修复有关。这些基因突变后会失去修复功能,于是在细胞中产生链式反应,导致更多突变。人类癌症中最常突变的一个基因叫TP53,被称为“基因组守护者”,它在正常细胞中很重要的功能就是负责修复DNA损伤,以及在无法修复的情况下诱导细胞自杀。当细胞的TP53基因突变后,不仅突变率大增,而且更不容易死亡,所以会积累超乎寻常的突变量。

还有个更有名的基因叫BRCA1,也和DNA修复有关。但有些人天生遗传了突变的BRCA1基因,导致DNA更容易出错,所以她们患癌风险比普通人高几倍,甚至几十倍,尤其是乳腺癌和卵巢癌。好莱坞影星安吉丽娜.朱莉,就是因为携带了这个突变,为了预防癌症,在30多岁就预防性切除了乳腺和卵巢,震惊了世界。

从个体角度,基因过于混乱并不是好事儿,因为太乱了细胞功能无法执行,这导致很多癌细胞也会死掉,但在群体角度,这大大增加了多样性,加速了癌细胞群体的演化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军备竞赛,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除了免疫细胞,癌细胞还必须面对的另一个重大威胁就是抗癌药。

患者吃了药或打了针,对癌细胞而言,生存环境也就发生了剧烈变化。癌细胞当然不可能知道变成什么样才能耐药。你别说没脑子的癌细胞了,就连有脑子的科学家很多时候都不知道怎么样才会耐药,直到真正出现了耐药癌细胞,对着它分析了半天才焕然大悟:原来这样就行?!

面对抗癌药,癌细胞还是靠多样性,靠那个三字箴言:拼运气!反之就是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没运气的就死,运气好的就活。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靶向药。

靶向药是过去20多年抗癌领域最大的突破之一。曾经很火爆的电影《我不是药神》里患者去印度买的药,就是针对白血病特有的基因突变的靶向药格列卫。这个靶向药绝对可以算是神药,因为它让患者的五年生存率从30%一跃提升到了90%!而且由于它针对的基因突变只有癌细胞才有,所以药物的副作用也比化疗小了很多,患者不仅活得更长,也活得更好。

格列卫成功后,科学家又陆续开发了很多靶向药,用来治疗各种不同肿瘤,效果往往都不错。但靶向药有个大问题,就是很难真正治愈肿瘤,患者用了一段时间后或多或少会遭遇耐药的问题。看起来,无论靶向药有多好多强,总有一些癌细胞能逃脱。

这背后的原因,就是癌细胞的多样性。

肺癌是中国第一大癌症,每年患者已经超过100万。肺癌中最常见的突变基因之一是EGFR,中文名是“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尤其在不吸烟的女性患者里,EGFR突变比例很高。突变的EGFR基因,让肺部细胞的生长信号持续活跃,不断分裂,最终产生肺癌。

幸运的是,科学家经过多年吭哧吭哧的努力,开发出了第一代EGFR靶向药。患者使用后,往往肿瘤迅速就缩小了。但短则几个月,多则一两年,耐药的癌细胞就又会卷土重来,肿瘤复发,情况恶化。

这些癌细胞是怎么耐药的呢?

还是靠基因突变。基因测序发现,耐药的肺癌细胞在以前突变基础上,又在同一个EGFR基因上发生了第二个突变,成为了EGFR双突变癌细胞。这种基因双突变让第一代靶向药失效,所以癌症复发。

让人意外的的发现是,很多时候,双突变的癌细胞,并不是用药后才进化出来,而是提前就在肿瘤里随机出现,零星存在的。在没有靶向药的时候,这些双突变细胞并没有生长优势,只是肿瘤大部队里的混混,比例很低。但当体内出现靶向药以后,癌细胞的生长环境变了,多数癌细胞都挂了,患者肿瘤快速缩小。这时候,携带双突变的少数癌细胞,反而获得了大量生存空间,成了唯一活下来的全村希望。它们分裂的后代细胞也都遗传了耐药的双突变,就像那些遗传了抗天花免疫力的人类。

搞明白癌细胞耐药的原理后,科学家又开发了针对双突变的新一代靶向药。不出所料,耐药的癌细胞又被压制了。同样不出所料,我们还是没能治愈癌症,因为又出现了对新一代靶向药耐药的癌细胞。它们又靠着别的基因突变,再次逃避了药物的抑制。

靶向药和癌细胞突变,注定就是一场猫抓老鼠的游戏,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我们开发一代又一代的靶向药,就像给它带来一场又一场的瘟疫,不断改变环境,试图干掉不适应的癌细胞,但由于多样性的存在,只要有个别细胞活下来,就会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是癌细胞的生存之道,也是人类的生存之道。

有的时候,人甚至会把逆境变成对自己有利的事儿。

因纽特人,也叫爱斯基摩人,是生活在北极地区的土著民族,除了耐寒,他们还有着非常独特的饮食结构。北极没有种农作物的条件,所以因纽特人基本就靠吃海洋哺乳动物、比如海豹、鲸鱼,还有鱼类和极少量植物生活。海豹和鲸鱼这些家伙身上超多脂肪,剩下就基本全是蛋白、再加上超低碳水、没有蔬菜水果,按我们熟悉的膳食宝塔原则,这种饮食也太不健康了。把我等普通人类丢到北极去,就算不会被冷死,每天大量脂肪,我们出现了脂肪肝、冠心病和中风,超高蛋白,我们的肾脏和肝脏不堪重负,没有碳水,我们长期低血糖和胰岛素紊乱……唯一结果就是疾病缠身,英年早逝。

面对这种足以把绝大多数人类淘汰的饮食和环境,因纽特人却适应得很好,秘诀也是基因突变。

因纽特人有不止一个和代谢相关的基因发生了突变。比如,与脂肪相关的基因突变,使他们能更好地代谢高脂肪饮食;与蛋白质分解和能量转化的基因突变,让他们能更好地将蛋白质转化为葡萄糖,维持能量供给;与胰岛素敏感性相关基因突变,让他们在低碳水化合物的情况下依然能够维持血糖稳定。

因为这些突变,因纽特人适应了极端环境。也是因为这些突变,他们反而更不适应别的环境。如果他们按照我们推荐的膳食宝塔饮食,极可能反而更不健康。

癌细胞也会这样。有的时候,他们对靶向药耐药后,反而更喜欢有靶向药的极端环境。

有种恶性的皮肤癌叫黑色素瘤,它在中国少,在欧美多,因为它主要和过度晒太阳有关。白人喜欢日光浴,光美国一天就有接近一万皮肤癌!中国人喜欢美白,顺便防了癌。

BRAF基因是黑色素瘤中常见的驱动突变,所以科学家开发了针对的BRAF靶向药,也是开始用效果很好,很快出现耐药。仔细研究发现,这次耐药有点不一样,因为活下来的癌细胞不仅不怕靶向药,而且居然喜欢有靶向药的环境。在动物模型上,如果耐药以后把靶向药停掉,癌细胞反而长不好了,就仿佛癌细胞得了斯德哥尔摩综合症:被靶向药虐久了以后,居然还产生了依赖,上瘾了!

原来,这些活下来的癌细胞产生了更多基因变化,让它们完全逆转了靶向药的作用。它们遇到靶向药后,生长信号不会被抑制,反而会被激活。靶向药居然反过来促进了癌细胞分裂!

就好像你一直向它扔粪便,结果发现对方变成了屎壳郎。

曾经有人问我,你觉得癌症和艾滋病哪个会先被攻克?

我毫不犹豫地回答是艾滋病。虽然它们都很难,但癌细胞无以伦比的突变能力和多样性,让它们难以根治。杀死一个癌细胞并不难,杀死很多癌细胞也不难,但杀死一个人体内所有的癌细胞非常难。

一切都是相对

人和人之间的基因相似程度非常高,约为99.9%,但就靠0.1%的基因差异,带来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多样性,导致了个体之间的外貌、性格、健康等各个方面的差异。直发还是卷发?内向还是外向?为什么有人饮食清淡,却疾病不断,而有人烟不离手,却活到九十九?主要都和基因有关。

基因差异带来疾病,也带来天才。

人的突变是随机的,如果它让身体处于竞争劣势,就往往被称为病人。人类有超过7000种罕见病,本质上就是由于各种相对罕见的基因突变导致的。

反过来,如果突变产生了优势,就成了天赋异禀。

经常有人问我当年读清华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我说就是见到了太多的天才,知道了什么叫天外有天。常年在四川小县城考第一名的我,到了清华发现自己居然在宿舍都是最后一名。更离谱的是,我同学里居然有个14岁的男孩,不仅成绩很猛,还是钢琴十级!让我这种没有特长的小镇做题家大受震撼,也让我对人类基因突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任何比赛,包括高考,都是创造了一种特殊的环境来筛选基因突变体。

奥运会金牌选手身体素质都异于常人,比如耐力,爆发力或者协调能力。我等普通人只能欣赏和羡慕一下。我就一直很好奇博尔特有啥基因突变,让他腿又长,爆发力又超群。就连刘翔都在采访里说博尔特不像是地球上的人,虽然刘翔自己也很像外星来客。

“进化论”这个词深入人心,但其实这个名字挺误导人的,因为生物的变化并没有固定方向,不是朝一个地方前进,而只是在无序的“演化”。无论是人,还是癌细胞,都是通过基因突变等方式,产生新的变化,提高多样性,以确保在环境变化的时候,有更高概率能有亚群活下来,种群也就得以保全。

大家一听到基因突变,往往就想起了电影里的蜘蛛侠,绿巨人,好像突变后一定会变得更厉害,但其实“突变”是个中性词。无论人还是癌细胞,多数突变对功能没有半毛钱影响,属于无意义突变,有时突变反而会把自己搞弱,只有极少数时候,突变会带来某种优势。

突变带来的到底是优势或者劣势,完全要看选择因素和环境。在一种环境下,有些基因突变是劣势,但只要换一个环境,就突然有了优势。

姚明和我打篮球肯定是巨大优势,但如果比坐长途飞机的经济舱,还挤在俩人中间的位置,我肯定比他能熬。

人的皮肤颜色也是这样。黑色和白人哪个更有优势?取决于生活在非洲还是欧洲。

在非洲的时候,人类祖先是黑皮肤的,因为那里光照很强,所以皮肤中的大量黑色素可以保护皮肤,减少DNA突变和癌变。但人类从非洲迁移到更高纬度的欧洲和亚洲以后,日照强度显著缩短,这时黑皮肤阻挡紫外线反而成了弊端,因为会造成维生素D不足,影响骨骼健康和免疫功能。

在随机因素下,有些人控制黑色素的MC1R、SLC24A5和 OCA2等基因发生了突变,皮肤颜色变得更浅。这种人在非洲是妥妥的劣势,估计每天连门都不敢出,但到了光照不强的欧洲,他们维生素D合成更充足,骨骼更结实,免疫功能也更强,反而占据了优势,大量繁衍,形成了白色人种。

所以,没有最好的基因,只有最适合环境的基因。

还有个例子是镰状细胞贫血在非洲的流行。

镰状细胞贫血是一种遗传性血液疾病,是由血红蛋白基因(HBB)的突变引起。这种突变导致血红蛋白发生结构变化,红细胞容易变成镰刀状,携氧能力受损,而且更容易破裂,不仅带来贫血,还可能阻塞血管,引起器官损伤等严重并发症。

很显然,这是一种进化劣势,所以在全世界绝大多数地区携带这种基因突变的人都很少。但奇怪的是,在非洲部分地区,有这个突变的人却出乎意料的多,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携带突变的人能更好抵抗疟疾!

科学家首先发现了一个特别有趣的现象:镰状细胞基因突变多的地区,正好和疟疾高发地区完美重合。纯属巧合?还是真有关系?

答案是后者。它们有直接因果关系。

非洲携带镰状细胞贫血的人,红细胞形状异常看似劣势,但在疟疾肆虐的地方,却因为疟疾寄生虫难以在变形的镰状红细胞中存活,反而成了优势,活得更好。贫血影响生活质量,而疟疾可是要命的!两害相权取其轻。久而久之,携带镰状细胞贫血基因就慢慢扩展开了。

在传染病流行的地方,往往都会筛选出具有特殊抵抗力的人群。上面只是其中一个例子。类似的情况还有能抵抗艾滋病毒(HIV)的CCR5基因突变人群。

大家都知道艾滋病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HIV病毒之所以对身体杀伤力很大,是因为它专门攻击人体免疫细胞,破坏了体内的防御。但世界上有一小部分人即便暴露在HIV病毒中,也不会感染,因为它们携带了特殊的CCR5基因突变,让HIV病毒无法进入免疫细胞。这种突变一开始肯定是随机出现的,平时对身体没什么影响,不是优势,也不是劣势,但如果哪一天HIV病毒肆虐的话,这些人就会成为优势人群,保住人类的火种。

拥抱多样性

我坚信,从维持系统稳定和安全来说,多样性才是最好的,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也得益于这种多样性。但多样的人类,带来了文明,也带来了战争和冲突。

我觉得世界上很多的问题和矛盾,都来自于大家不能理解和接受多样性。当年纳粹德国的意识形态核心就是极端的种族主义,自认为属于“高等”种族,其他人都是“劣等”。但凡希特勒多学点生物学,懂得生物多样性的含义,就会知道任何优势和劣势都是相对的,不会有这种幼稚的想法。

二战虽然已经过去这么久了,但种族主义并未消失,种族冲突也从未停息。卢旺达大屠杀、巴以冲突、波斯尼亚战争,还有美国黑人和白人之间的对立矛盾,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某种程度上,我能理解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儿,因为大量研究已经证明,人们倾向于喜欢和自己类似的人,任何地方,任何年龄都是如此,这是我们的一种本能。我也不例外,在异国他乡看到中国人,我就感到亲切,反过来,我还记得小时候第一次在电视上看到黑人,确实是吓了一跳:怎么还有人长成这样?!心理充满了提防和紧张。

我们的这种反应,有着深刻的心理学和社会学基础,或者说是进化刻进了我们骨子里的东西。

在远古时代,人类祖先生活在小的、亲密的群体中,大家往往有相似的基因和外貌。和这也的人一起生活有更高的信任基础,更容易形成合作关系,减少冲突。这种区分“我们”和“他们”的直觉,对早期人类在艰难环境中的生存至关重要。

但到了现在,靠外貌来搞种族对立毫无道理。首先从生物学和基因组学来说,大家本质上都只有一个种族:人类。我们99.9%基因都一模一样,皮肤颜色差异只是随机突变,为了适应不同环境罢了。何况世界上哪儿有纯黑、纯白或纯黄的人呢?如果非要说,我们更像是从一个调色盘里调出来的,从深到浅的各种棕色人,只不过有的深一点,有的浅一点罢了。乔丹和博尔特是深棕色,中国人多是浅棕色。

人类的多样性,不仅来自于基因变化,更来自社会文化发展,包括语言、宗教、政治、艺术、习俗等等。光是语言,世界上就有超过7000种!每次接触外国人,我的第一感受就是感叹外语类型也太多了。光呆在中国,就会听到差异很大的语言,普通话、藏语、维吾尔语等,更别说各地方言了。我第一次在大学听到江苏盐城的室友给家里打电话,我一直以为他在说日语,一个字也听不懂。

这种文化多样性带来的矛盾就更多了。

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理性的,选择是最好的,所以总希望身边人都和自己一样,认同自己的生活方式、兴趣爱好,以及各种观点。一旦出现了不一样的想法和信仰,就很容易产生冲突。

历史上由于文化冲突带来的战争和大屠杀惨剧太多了。宗教带来了持续近200年的十字军东征,导致数百万人死亡。政治带来了两次世界大战和不计其数的区域战争,造成生灵涂炭,死伤无数。如果你去问交战双方,肯定都觉得自己代表正义,对方是邪恶。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谁是“我们”,谁是“他们”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以前是不同种族,不同国家了,现在只要想法不同,即使同一家人也不能忍!

我们自己身边亲戚朋友站队不同,一言不合就掀桌子的事儿还少吗?网络论坛上、手机群里经常撕得不可开交,谁也说服不了谁,恨不得顺着网线去把对方痛扁一顿。

我见过太多相亲相爱一家人的群里,因为谈论转基因致不致癌、中医有没有用、茶和咖啡哪个健康、买的保健品是不是智商税等话题,甚至有没有外星人这种压根现在无法证实或证伪的事儿,而反目成仇的例子。

开发互联网的人原以为信息传递的便捷会让不同观点的人互相交流,互相碰撞,一起接近真相,但事实上,由于人喜欢寻找相似的人,所以事实上是让人更容易找到持有相同观点的对方。无论多么小众和荒谬的观点,也能在茫茫人海中找到“知音”,互相印证,形成信息茧房,最后一起去攻击其他“顽固不化的人”!现在阴谋论越来越多,和互联网的兴起密不可分。

在这种时代,对于和自己不一样人类的包容显得尤其重要,弥足珍贵,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国家。

刚开始做科普的时候,我有阵子非常郁闷,因为经常会遇到完全不讲理的人,总来胡搅蛮缠,怎么说也说不通,时不时还会莫名其妙被骂。我心想:你如果不喜欢,别看我写的东西就好了啊,跑来骂个什么劲儿呢?

但我转念一想,人类如此顽固,或许这就是维持多样性的一种方法?前面说地球上没有俩基因一模一样的人,现在还可以加一个维度,没有俩观点一模一样的人。既然我们接纳了基因不同的人,也应该同样接纳观点不同的人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万一以后外星人入侵,我们这种搞科普的灭绝了,他们的想法有啥竞争优势呢?

想明白了这个,我现在再遇到这种想法不同,也不愿意交流的人,也就不抓狂了。第一,我不一定是对的,第二,人类之所以能繁衍,靠得就是多样性。我们每个人都只是多样性中的一个而已,只要大家都不伤天害理,保持多样性,也挺好的。

当然,该拉黑的我还是拉黑。

选择不伤害,让各自安好,就是我为人类多样性和社会和谐做出的贡献了。

来源:菠萝因子

0

路过

0

雷人

0

握手

0

鲜花

0

鸡蛋

本文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

推荐阅读
体外诊断网是宇翼科技旗下品牌,定位于全球体外诊断领域服务平台,我们追求及时、全面、专业、准确的资讯与数据,致力于为企业及用户服务。
  • 微信公众号

  • 微博账号

  •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