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怕空气突然的安静。2025农历年后,国内器械圈似乎安静些许。融资的痛,内卷的痛,集采的痛,好像都瞬间止疼了。2024年已过,大醉一场,豪言几句,然后往事随风,留给当前的2025去安静遐想。所以,时间永远是最好的 ...
最怕空气突然的安静。 2025农历年后,国内器械圈似乎安静些许。融资的痛,内卷的痛,集采的痛,好像都瞬间止疼了。2024年已过,大醉一场,豪言几句,然后往事随风,留给当前的2025去安静遐想。 所以,时间永远是最好的良药。毕竟才Q1,还有3个季度可以想象与憧憬。因此,Q1的安静,倒像是一种回归,整理思绪,迈步从头,然后待万物复苏。 也因此,人是需要偶尔的安静与自洽。胸有迷茫与期待的器械人,更需几丝。 医疗器械的闭环,尚未正中眉心,还有2-3年的时间去验证。那2025年,又会有什么样的精彩纷呈,等到Q4时再大醉一场,豪言几句呢? 融资 即使各类政策与利好频频出,但器械圈2025的融资依旧会困难。如今的融资也可谓单纯简单: 创新(差异化)或销售。最好两者兼有。 说创新(差异化),是因为同质化让多少投资血本无回,或茫然不知下一步,只能张望地等待。可创新等来的青睐并非常态,90%以上的投资仍旧信奉:美国人没有做的,美国人没有临床数据的,我们不敢投。 创新的最大的特点是:不确定性。投资的第一性是:控风险(而非几十倍)。但之前国内的投资逻辑是:确定性 x 几十(百)倍。 人永远赚不到认知之外的钱,投资也是如此。 但2024年,我们能看到一些新的技术,“美国人”还没搞成的产品,也正在引起国内投资的关注和押注。是一小步,但对产业而言绝对是一大步。 2025年投融资的困局,是创新(差异化)的依旧少,而敢于突破“认知”的机构更是少之又少。 所以,另一个投资要点就出来了:销售。 2024年,几个大销售额的企业(非上市)都拿到了大额融资,这个逻辑也是对的,因为器械这2-3年,是争抢坐上牌桌的机会。流水多,能自养,甚至有利润,就有可能在未来的洗牌时刻,得到先机。到时再去创新,或者收购创新,都是有可能的。 钱,从不会骗人。融资难,就只能自力更生。 让创新的继续勇敢的创新,让销售的继续埋头造血。2025年,钱是难,但坚持的做好上面两个,还是可以敢去想象的。 能去想象的,即使安静一时,又何妨。 赛道 周前,大支架集采的新闻,稳稳地来了。 冠脉,神经,外周,电生理(部分),瓣膜......这些当年的黄金赛道,一个个步入了“白菜化“。全集采的时代,就在眼前。 产业人的迷茫更多是:还有什么能做?讲赛道,已经不如讲产品来得直观;但是,选择赛道,却依旧是重中之重。
手术精细化,产品有源化,治疗精准化。从上面各个赛道产品的发展不难看出,基于这个思路的产品,应该是配合赛道的方向。 CDMO 之所以提到CDMO,是因为即使审评有一定程度的严格,但国内新品拿证的速度明显快了。当年看似遥远的Shockwave,PFA,二尖瓣夹子......都可以完全仰仗国内的供应链。 这一切的一切,是要感谢国内器械代加工(CDMO)的突飞猛进。想当年,很多国内器械的设计,核心配件,甚至加工都需要进口。成本其次,时间却是大大的推延。 不仅给一众国内初创企业提供了极大便利,更是让当年的外企恐惧。也因此有人调侃:拿证图纸,找一个CDMO,就可以去融资了。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产业链的完善。欧美器械企业的发展,和其CDMO是相辅相成的。国内已渐成气候,可以说是器械产业之幸。 唯一的痛点是,CDMO赛道也开始卷了。 器械企业,学创新,学波科,美敦力;CDMO企业,更要学创新,学学当年行业的王者Creganna,如何通过自己,影响和促进产业发展。 这也是必经之路。但总之,是利于国产器械的整体发展。 尾 放长了看,目前器械经历的痛,是能在任何产业找到影子的。只是,时代不同,加速度效应快了,留给人去思考的时间少了。 这是这代器械人的任务和宿命。 毕竟,产业链逐渐健全;毕竟,都开始去寻找创新;毕竟,都在努力让一切靠近正轨。 有起有落,有苦有笑,有上市有关闭。但,国产器械发展的车轮,却是向前。无关融资,无关集采;和人性相关,和规律相关。总有“你我”在牌桌之上。 所以,要勇敢地去创新;要坚持的去销售。 一切都尚早。就让国产器械再飞一会儿。 来源:一聊Med |